关键词:
人名
文化
社会建构主义
语言变异
社会语言学
摘要:
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象征,不仅与个人息息相关,而且也与整个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对于个人而言,它一种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标志性语言符号,并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存在,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时代而言,它是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姓名通常由“姓氏”和“名字”组成。“姓氏”不会因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有其稳定性和传承性。而“名字”则受到社会发展、父母文化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其多变性。因此本文忽略了对姓氏的研究,着重研究名字。从古自今,众多专家学者对姓名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学者更多的关注于对古代人名字音、字形、字义的定性研究,而对于当代人名用字的定量定性研究确很少有人关注。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主要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拉波夫的变异理论,从微观角度,以浮山县所调查的5个阶段的11727个人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各个阶段人名的形式、形式特点以及演变的原因。针对人名形式的考察,主要从共时角度对各个阶段的人名形式进行统计归纳,主要从用字形式中涉及到的用字数目、高频字、生僻字、以及单双名情况和重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历时角度将各个阶段的人名形式进行比较,对每种人名形式的特点进行归纳。笔者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辅之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浮山县人名用字在不同阶段有哪些特点?2.影响浮山县人名用字的因素有哪些?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针对前者,第一,用字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二,高频字在在21世纪前具有较好的继承性的稳定性,21世纪后发生突变。第三,生僻字的使用人数在21世纪后明显增加。第四,双名占据主流地位,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三字名的使用率21世纪后迅速上升。第五,连姓重名总体低于不连姓重名。针对后者,第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色彩在人名中的影响逐渐转淡,家族观念弱化,族谱中按世代命名的人数减少。第二,人名的政治色彩转淡,逐渐回归生活化。第三,姓名之间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女性意识逐渐加强,中性人名增多。第四,在常用字方面,高学历的父母更喜欢用新颖别致甚至生僻字。在文雅性方面,高学历父母偏好书面的、文雅的字。本文结论揭示了社会建构、变异理论在命名过程中的作用,对弄清人们的命名偏好和命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浮山县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调查,可以清楚地了解各时代人名用字的现状,并为相关方面的规范化等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和语言价值。同时,相比以往研究,文章的一大创新点在于考察家庭对姓名的影响,丰富了姓名研究的内容,开拓了姓名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