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CBT+体认模型
歇后语
体验基础
摘要:
歇后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效果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研究成果的历史梳理,本文发现,前人主要从描写层面和解释层面对其展开研究。在描写阶段,前人主要从来源、定义、分类、修辞等方面进行全面陈述,但研究视角单一,局限于歇后语本体的研究。在解释阶段,学者们虽尝试从不同角度解释歇后语的形成原因,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以及语料支撑,且忽略了歇后语产生的体验基础。鉴于此,本文以三国人物歇后语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地收集了659条语料并建立小型封闭语料库,在体认语言学视角下,尝试建立CBT+(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Model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CBT+)体认模型,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解释其体认机制,并通过数据佐证CBT+模型的可行性。通过语料分析发现:***+体认模型认为歇后语的前项是对现实的“互动体验(体)”的结果,后项是对前项“认知加工(认)”的结果,其形成过程严格遵循了“现实——认知——语言”的原则。***+体认模型从以下两方面修补了概念整合理论:首先,本文认为输入空间不仅是心智层面的,更是经验层面的,认知主体结合自身体验以及文化背景,在表达意向的制约下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概念整合,形成歇后语表达;其次,通过对三国人物歇后语的CBT+模型分析,发现概念整合的过程可以是多次多域的,它是认知主体不断体认加工的结果,主要包括三种:一体一认型(259条,占39.30%),一体多认型(314条,占47.65%),多体一认型(86条,占13.05%),可以发现一体多认型和多体一认型歇后语数量远多于一体一认型歇后语,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认知的多元性。3.基于CBT+模型的语料分析发现,在句法上,歇后语既可独立成句,也可充当句子的相关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在语义上,“体空间”和“认空间”的相应信息进入合成空间后,形成了自问自答的特殊句式,表达了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意义;在语用上,歇后语具有避免尴尬、强化情感、保持礼貌及维护面子等语用功能。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在体认语言学视角下建构CBT+体认模型解释歇后语的生成机制,通过语料分析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了歇后语意义建构的原因及其特征,揭示了其形成的体验基础。第二,本研究不仅修补了CBT,还为体认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例证和数据支撑,为歇后语的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第三,进一步挖掘了三国人物歇后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为歇后语的对外教学提供参考,还能为三国文化的国际化添砖加瓦,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