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语夸张式成语
体认语言学
ECBT模型
生成机制
摘要:
汉语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同时也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等,因而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意义上来看,汉语成语绝大多数都不仅仅表达字面义,而是广泛借助修辞格来表达其引申义。除比喻之外,夸张作为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也常见于汉语成语、诗歌、广告、文学作品中。但我们发现,对含有夸张修辞的成语的系统研究还较少,已有的研究也没有从体认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系统阐释。鉴于此,本文以含有夸张修辞的汉语四字成语(简称为夸张式成语)为研究对象,并从《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及前人文章中穷尽性收集了469条语料建立封闭语料库,尝试从体认语言学这一视角出发,构建ECBT(Embodiment-base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模型,以期阐释夸张式成语的体认机制及夸张义的涌现,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详细分析其特征。研究发现:1.汉语夸张式成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加工形成的。夸张式成语中包含了大量的物象(62.90%)和数量词(35.82%),体现了汉民族形象思维的特点,这也正是语言体验性的表现。人们善于根据自身体验以及文化背景有目的地选取表达相关大量或小量的词汇概念来进行整合形成夸张式成语,以达到夸张效果。2.夸张式成语的整合过程并不是一次整合就能完成的,很多夸张式成语需要两次(22.60%)、三次整合(40.72%)才能形成。3.夸张式成语具有鲜明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句法方面,一次整合以主谓(44.19%)、偏正(27.33%)为主;两次整合中,先前整合也以主谓(42.62%)、偏正(45.90%)为主,而先后整合以主谓(42.22%)、动宾(26.67%)为主;三次整合则联合式占多数(85.86%)。语义方面,绝大多数(81.24%)夸张式成语表达夸大之义,并且大部分(68.87%)都具有鲜明的褒贬语义特征。语用方面,夸张式成语可体现为情感强烈、积极正面、形象生动、文化鲜明、经济实用等特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本文从体认语言学视角出发,构建了ECBT模型,详细阐释了夸张式成语的生成机制和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其次,本文不仅丰富了体认语言学的实例和数据,为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对概念整合理论也作了一定弥补。最后,通过对汉语夸张式成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成因,对汉语成语的学习、教学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