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言学中国博士论文
文献综述
语类结构
介入资源
学科对话
摘要:
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这一次体裁(subgenre)对学位论文全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写作对于新手作者而言却是一项巨大挑战。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成为当前学术英语写作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少研究者通过自建语料库,探讨了学习者英文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中的语言使用特征,如模糊限制语、作者立场标记语、介入标记语、文献引用等具体类别,但孤立地分析单个语言特征可能无法充分考察博士生如何在文献综述中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资源来论证其研究必要性并保持作者声音可见度。此外,鲜有研究探讨不同时期的中国博士生提交的英文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在一个全面和连贯的理论框架内,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高级英语学习者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的全貌,进而开展精准教学。
有鉴于此,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博士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在宏观的语类结构与微观的介入资源使用方面有何异同,阐述中国博士生如何在文献综述中论证其研究必要性并参与学科对话。为此,本研究自建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语料库,语料来自国内某重点高校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提交的英文学位论文,提交时间分别在2005—2006年和2017—2018年,共计30篇。本研究以Bakhtin的对话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语步与策略分析框架(Kwan,2006)和评价理论介入子系统分析框架(Martin&White,2005),借助编码工具UAM Corpus Tool(3.3p)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工具R语言,对文献综述语料进行了细致的编码和分析。本研究具体回答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两个不同时期的语言学中国博士论文文献综述在语类结构的使用方面有何异同?
(2)两个不同时期的语言学中国博士论文文献综述在介入资源的整体使用方面有何异同?
(3)两个不同时期的语言学中国博士论文文献综述在不同语步中的介入资源使用有何异同?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研究框架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以Kwan(2006)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语步与策略分析框架为基础,并依据研究语料借鉴补充了中国硕士生建立研究空间的常用策略(Chen&Li,2019),首先考察了不同时期语言学中国博士论文文献综述在语类结构使用方面有何异同。第二层面以Martin和White(2005)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为基础,依据本研究语料增加了一项新的分类,随后编码并分析了不同时期文献综述语料中使用的各类介入资源。第三层面融合了语步分析和介入资源分析框架,对两个时期的文献综述不同语步中的介入资源使用特征进行了综合深入的考察。
基于语料库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有如下主要发现:
第一,就语类结构使用而言,研究结果显示,两个时期的文献综述之间同大于异。例如,所有的文献综述语料均包含语步一和语步二,语步三则不是必备语步。文献综述文本中篇幅占绝对优势的是语步一,尤其是第一策略。语步二中,两个时期的中国博士生都倾向于先积极评价被引文献,再指出前人研究之不足。不过,后一时期博士生多在语步二中指出被引文献与本人研究有何相关。而且,语步三的使用增加明显,表现在宣告研究设计/过程策略和界定本研究使用术语策略等方面。这表明中国博士生对语步和策略的使用与英语母语者的修辞惯例大致相符。此外,语步二第二策略、语步三第三策略和第四策略在后一时期语料中的使用更为频繁,表明后一时期博士生在文献综述写作中具备保持自己声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这意味着中国博士生参与学科对话的意识在宏观层面有所提升。
第二,就介入资源使用而言,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个时期的文献综述文本中标准化频次唯一存在显著差异的资源是摘引类别下的中性子类别(attribute:acknowledge)。后一时期的中国博士生更多地使用了该资源,且非融入引用形式的使用频次显著增加。就整合引用文本的方式而言,总结单个文献来源和概括两个及以上文献来源等方式出现的标准化频次在后期也显著增加。可以说,后一时期中国博士生的文献使用方式更符合学科社团的修辞惯例。然而,中国博士生对介入资源的使用也存在问题,如极少使用强调资源收缩对话空间。
第三,就不同语步中介入资源的使用而言,结果发现,两个时期文献综述语料的显著差别在于后一时期的博士生分别在语步一和语步三中显著多用了中性摘引资源。具体而言,后一时期中国博士生在语步一第一策略中显著多用了这一资源,且非融入引用形式显著增加;他们在语步三第四策略中显著多用了这一资源,但以融入式引用形式为主。此外,结果还显示,介入资源在文献综述三语步中的使用分布并不均匀。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后一时期的中国博士生在其文献综述中能够灵活使用中性摘引资源,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参与学科对话。
另外,质性分析结果发现两个时期的文献综述写作均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