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时空
量化
整体观
卦
《易经》
概念隐喻
摘要:
语言与认知中的时空关系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地位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中日益提升。时、空和数及其量化(用以测量事物量的实践和概念,包括数的认知)也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时空量(包括数)的研究,在国外多以认知科学实验范式开展,在国内多采用哲学和文化视角,鲜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究三者的概念化、认知及其内在关系。中国古代原始的时空量概念滥觞于古代文献,尤其是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易经》中时空量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其在语言和文化概念系统中的概念化和量化,尤其关注时空一体和量化的内在逻辑,核心议题是量如何投射到时空一体上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受西方哲学传统影响,现代认知科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不对称的,空间比时间更基本,且是时间概念隐喻的源域。与之不同,本研究主张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传统中时空本属一体。换言之,时与空原本就是一个认知域的两个方面,整体性关联,不可分割。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证明源自哲学和文化史领域的时空一体观的客观现实性和实证可能性。时空一体观体现于时空的整体性量化中,这为代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典型特征的整体观提供了认知语言学解释,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易经》中时空关系的语言表征和文化概念化方式是什么?2.《易经》中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是如何呈现的?3.《易经》中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产生的认知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时空整体观。本研究试图利用中国古代经典文本来阐释时空概念一体和量化的关系,为东西方时空观的对比研究打下基础,从而更好为西方实验范式研究和以欧美为中心的认知科学研究做出有益补充。本研究通过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究《易经》中时空和量化之间所体现的语言表征和概念化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的语料选自《易经》的原始经文,包括450句爻辞和卦辞,其中爻辞386句(一般每卦6个爻辞,乾卦和坤卦则分别有7个爻辞),卦辞64句。研究发现:首先,在语言表达中时空会规约于一个单位之上,无论是时间性过程还是空间性实体均可进行量化表达。《易经》的“时位观”被视为统一时空的一种文化概念化手段。作为《易经》的三个核心概念,时、空、量并非以完全抽象的方式单独存在,而是在社会规范和关系动态变化中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这是易经的主旨所在。这一主旨突出一个“变”字,正如《易经》的标题英译名(The Book of Changes)所示。具体而言,《易经》中卦画和卦爻辞均暗含有时空关系的变化。如构成卦画的六条“线”就同时包含有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诸如六二或六三等卦爻辞中的“数或量”表达得以语言表征和文化概念化。其次,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数的量化,另一种是时空的运动。本研究认为《易经》中时空作为整体被量化,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概念化认知机制时,不能孤立看待时空及其量化,而是基于显性和隐性量化手段来看时空一体化。在《易经》中,时空和量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并作用于隐喻的概念化。时空域的量化(语言层面的量或数)既可证明时空一体,也可进一步说明中国古代文献中概念化系统的构成是时空一体和数,而不是时、空和数一体。《易经》的卦象表征出的时空一体运动及其量化作为《易经》的核心内容为以上结论也提供了佐证。最后,本研究认为时空一体及其量化的认知机制是由“生命”和“运动”隐喻构成,这些隐喻可以更好阐释《易经》中的“生长经验”和各种变化。《易经》中的隐喻概念化是基于身体经验、文化知识和实践。此外,诸如“吉”、“凶”等因素,也可以诱发“生命”和“运动”隐喻的概念化,并影响其量化方式。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时空的变化常常被隐喻概念化为“生命”和“运动”,《易经》也不例外。隐喻会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但其特定形式须臾离不开普遍的文化意义模式。与西方时空观不同,《易经》通过量化手段促使时空域最终构成了一个整体,它可以被理解为是基于“生命”和“运动”隐喻的“生长经验”。通常来讲,“生长”需要时间,“生长”的变化过程可以用空间、大小和数量变化的程度来衡量,这与“生命”和“运动”隐喻的内在逻辑密切相关。在《易经》的特定文化语境下,通过“生命”和“运动”的隐喻化拓展,时空和量化概念得以图式化。总之,《易经》的六十四卦代表了世界或宇宙动态整体的辩证逻辑,时空概念一体及其量化是卦中“事件过程”循环交替变化的恒定架构。每一卦都对应特定的时空量配置,并代表一种基于“生长经验”的变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