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凸显
抹除
气候变化
摘要:
近些年来,一系列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日益增多,各国媒体都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报道。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生态语言学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有效的唤醒人们关注与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美媒体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凸显和抹除特征表现。本文主要借鉴Arran Stibbe的生态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从凸显和抹除特征两个方面,对中美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中气候变化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发现双方想要讲述的各自的气候变化故事。通过对六十篇中美气候变化报道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下的发现:凸显特征可以从概念意义、声音介入与新闻图片来体现。(1)在概念意义的表达上,中方注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问题和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而美方注重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问题及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个人及群体。(2)在声音的介入方面,中方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信息来源及直接引语,这些声音主要来自于政府权威部门以及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而美方倾向于选择半具体的信息来源及间接引语,这些声音主要来自于专家学者,以及公司或工厂的负责人。(3)通过对新闻图片数量及意义表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双方都凸显气候变化现象与影响,不同的是中方还凸显相关措施,而美方凸显造成气候变化的深层原因。抹除特征可以从被动语态及信息呈现两个方面体现。(1)在被动语态的使用方面,中方通过被动语态抹除了应该为气候变化负责的政府权威。美方虽然使用的被动句,但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及相关的责任主体通过一些介词引出,并没有被刻意省略。(2)在信息呈现的方面,中方倾向于抹除气候变化的背景及原因,而美方倾向于抹除相关的措施。此外,本文在最后总结了两国报纸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报道模型。作者认为记者在报道气候变化的时候不仅局限于展示气候变化问题及带来的损害与影响,还要指明需要对此担责的政府部门,揭露造成气候变化的深层原因,介绍解决办法。因此,中方可以借鉴美方报道的可取之处。如对个体的关注,对根本原因的探索,对责任主体的追究。而美方可以学习中方用精确的信息来源及直接引语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本文的研究目的,除了探索中美媒体在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凸显和抹除特征,也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写作提供启示,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及激发公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