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美贸易战
新闻报道
生态话语分析
逻辑关系系统
摘要:
2018年3月,美国政府打破长期的中美经贸合作关系,对中国商品加征巨额关税,中美贸易战由此正式打响,并历经开启、升级、协商与重启四个阶段。这场贸易战中,除了中国与美国两个主要参与国,许多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其中俄罗斯和英国更是受到巨大影响。世界媒体对此纷纷进行广泛报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语言学者的关注。以这四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揭示不同国家媒体就中美贸易战呈现出的价值观。以往的相关新闻话语研究大多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研究视角,探究新闻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和隐喻建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通常旨在揭示背后的意识形态,鲜见对话语如何影响人与其他有机体(包括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解读。有鉴于此,本研究采取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范式,探讨有关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中的生态取向及其动因,目的是揭示各国媒体的生态价值观,以期提高媒体及读者识别话语的生态意识,增强言语方式的生态性,为促进国际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提供语言学启示。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分析表征语言逻辑功能的逻辑关系系统,可以揭示话语中所蕴涵的特定生态意识,在具有普适性的生态哲学观的参照下,判断其生态取向,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态行为方式,并进而促进生态问题的解决。本文以生态拓展后的逻辑关系系统为分析框架,对中国、美国、俄罗斯以及英国的四家主流媒体32篇中美贸易战英文报道中的逻辑资源进行穷尽式的生态性标注,定量分析四国媒体报道中的逻辑资源使用分布情况,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对语料进行定性分析,并从历时角度探究各媒体生态取向随中美贸易战进程变化的动态趋势,比较各国新闻报道所呈现的异同点,揭示四国媒体在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的逻辑资源表征特点及其反映的潜在生态价值观。本文聚焦四个研究问题:(1)四国媒体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中的逻辑资源呈现出何种生态性特征?(2)在中美贸易战的不同阶段中,各国媒体的生态取向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各国媒体新闻报道中的逻辑关系呈现相同或不同生态特征的动因是什么?(4)本研究的生态话语分析对我国媒体有何启示?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媒主张和平谈判,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呈生态有益性;美媒主张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威胁扩大贸易战规模,呈生态破坏性;而俄媒一方面提倡自由贸易体系,另一方面又唱衰贸易停战;英媒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却同时呼吁联合盟友,规避风险,欲图坐收渔利,因而二者的生态性特征复杂交错。具体表现为:在扩展逻辑语义关系方面,四国媒体均侧重使用解释阐述与延展增加关系,而增强关系的使用情况差异较大。中媒倾向使用解释关系关注全球经济所受冲击,并用目的关系表明捍卫本国核心利益的合理性,以树立中国大国形象;美媒倾向使用增加关系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竞争,用对比关系增强双方经济对立,将美国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以引导大众批判中国;俄媒大多使用解释关系阐述美国实施贸易壁垒的危害,传达出偏向中国的友好立场,用条件关系假定贸易战的消极走向,表明双方和解的可能性极低;英媒大多使用因果关系为美国发起贸易战正名,同时担忧战火殃及自身,其利己心态传递出传达出偏向美国的敌对立场。在投射逻辑语义关系方面,四国媒体大多采取扩展转述政府官员的言语,扩大异音空间,其中中俄媒体多用设距投射转述对美国威胁性贸易措施的谴责,英俄媒体多用承认投射转述国际组织人员对遵守全球贸易规则的支持,均传递出生态有益性,而美媒则用承认投射将政治、外交问题纳入新闻议程。在生态变化趋势方面,各国媒体的生态性特征会随贸易战进程而发生变化:在起始阶段,美英媒体将美国描述成双方贸易的受害者,以贬低中方而讴歌美方,呈现出各自最低的生态有益性频率;在冲突阶段,中英媒体呼吁协商与合作,以防止贸易摩擦升级,呈现出其最高的生态有益性频率;在协商阶段,美俄媒体讨论谈判解决中美贸易纷争的可能性,呈现出其最高的生态有益性频率。讨论发现:四家媒体产生的不同生态特征,是受到政治经济因素(国家利益、外交关系与国际生态系统的动态进程)、文化因素(生态价值观)、组织因素(媒体与各机构间的关系)以及新闻职业规范的影响。最后,为促进国际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本文建议我国对外传播媒体:(1)熟悉并警惕外媒传播价值观时惯用的逻辑资源,揭露外媒矛盾变化立场;(2)优化新闻话语议程设置,诉诸国际多种声音;(3)厘清外媒指控,靶向回应;(4)讲好中国故事,打破零和博弈困境,传递生态有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