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色彩词
词源
词义
文化意义
中日语言对比
摘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人类尽管生存于各种不同国家、地域,但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仍会冲破时空阻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文化交流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但能促进彼此的进步,而且还是各国人民间友好的保证的一环。在语言的各个构成要素中,词汇作为语言大厦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受文化的影响最突出、最广泛,是探求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重要的部分。日本语言学家村木新次郎认为,一般认为作为词的总和的词汇,都较大程度地反映着其语言使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各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存在着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集团,对于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的研究己成为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每天我们通过双眼感受各种色彩,色彩是能引起我们共同的审美愉悦的、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然后,我们通过色彩感受着周围的变化,进而感知丰富多彩的世界。对于自然界五彩缤纷的颜色,人们的感觉是普遍相同的,因而各国语言中都有丰富的色彩词,汉语和日语也不例外。可以说,色彩词作为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词义等各个层面都映射着本国人民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民族文化特质。世界上各民族对色彩词的认知各不相同,各种语言色彩词的内涵、意义等也具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与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就中日两国来说,中国是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交流历史长达千年之久。但是在色彩词方面,仍然在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而且,在对充分认知中日色彩词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得到的象征意义尤其具有各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但由于中日两个民族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色彩词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引申意义存在差异。所以,辨析中日色彩词的异同,不仅有助于客观的把握中日语言特征,对词汇的翻译、教学、跨文化交流都大有裨益。全面深刻地了解中日主要色彩词的象征意义与文化的关系,不仅是我们了解中日色彩文化,也是我们研究中日两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有益于减少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歧义。色彩词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特定颜色来象征某一事物或观念,是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但是通过何种颜色来象征何种事物和现象则不尽相同,这种个性,深刻地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质。因而,通过研究中日两国色彩词的词义、词源,我们可以认识和了解其象征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所映现的日本文化特征,从而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达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通过资料库搜集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中日色彩词的界定、词源、词义、流变、影响、文化意义等方面开展研究,详细比较了中日两国的色彩学说、不同时代的色彩词表及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客观、科学地分析、考察中日色彩词的差异,阐述中日色彩词在本国文化中的影响。全文主要由以下八章构成。第一章为序论。本章首先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途径。针对当前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背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进行中日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对于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归纳法、资源库收集法等研究方法,并利用分析比较、综合论证等方法完成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介绍、隐喻和转喻的展开与应用,及中日两国色彩学说的介绍、对比分析。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从定义、理论原则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分别简要介绍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其中,旨在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论述色彩语言应用的具象表达与中日文化的比较。主要叙述了这两种认知机制的定义及区别,并且简述在本论文中,如何结合这两种认知机制,以达到本次的研究目标。色彩学说则从二元色、五元色、六元色、七元色等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中日色彩学说之间的异同进行辨析。第三章是对于中日色彩词变迁史的概述。从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时期的色彩特点、色彩词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中日色彩词不断增加,通过分析,清晰地看出不同时代不同色彩词的使用。中日两国均很早就对于色彩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一步步丰富本国的色彩词体系。由于中日的历史发展并不相同,因此在不同时代所崇尚的色彩不同,所流行的色彩词自然也有所不同。例如,日语中最初登场的四种颜色为“赤、青、白、黑”,而汉语中最早有记载的的色彩词为“赤、黄、白、黑”。这种差别与中日自身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第四章是关于中日两国色彩词词源的介绍。将中日的色彩词通过词源、构词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从矿物、植物、动物由来的单一色彩词,或是将单一色彩词进行重新组合,构成的复合色彩词。其中,日语中的单一色彩词,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植物,还有少部分来源于动物、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