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认知语言学
认知隐喻
互动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理解社会生活中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分析语言使用中的隐喻是目前探索语言、思维和交流之间互动的有力工具。伴随着社会转向,当前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研究虽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隐喻使用中的重要性,但仍基于认知语言的基本原则没有将隐喻研究置于社会中的意义这一更大的语境中。此外,隐喻在大多数研究中被视为固定的静态映射,没有涉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动态互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隐喻表达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而调整,这为探索基于社会情景的隐喻使用和认知过程的动态互动提供了良好机会。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本文结合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从词汇层面、语篇层面和社会认知层面分析《人民日报》英文版和《纽约时报》一年半内(从2020年一月初至2021年六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语言隐喻。主要发现如下。在词汇层面,《人民日报》英文版和《纽约时报》中的隐喻性框架揭示中美主流媒体如何概念化全球疫情。它们是“新冠肺炎疫情是战争”,“新冠肺炎疫情是速度竞赛”,“新冠肺炎疫情是波浪”,“新冠肺炎疫情是火”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是移动”。其中,《人民日报》英文版的三个隐喻性框架突出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所做的贡献,展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态度,以及呼吁国际社会的合作。《纽约时报》中的五个隐喻性框架描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威力、轨迹和严重性,赞扬了疫苗的有效性以及强调了美国接种疫苗的主动性。在语篇层面,系统隐喻在《人民日报》英文版和《纽约时报》中的分布显示新闻语篇中的隐喻随社会现实变化而调整,反映了隐喻概念化社会意义的能力。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感染现状的话题中,系统隐喻在《人民日报》英文版中的分布强调疫情感染在中国的严重程度,而《纽约时报》中交替使用的系统隐喻反映美国复杂、反复的感染情况。有关政府对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措施的话题中,系统隐喻在《人民日报》英文版和《纽约时报》中的分布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建构该话题,反映了政府战胜疫情的积极态度和决心。有关政府对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措施的话题中,系统隐喻在《人民日报》英文版的分布主要反映了中国政府所持的积极态度和承担的责任。而《纽约时报》中的系统隐喻不足以构建该话题。在社会认知层面,《人民日报》英文版和《纽约时报》中系统隐喻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会对读者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通过对系统隐喻互动的研究,本文发现三种影响系统隐喻选择的社会认知动机,即态度、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社会认知动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公众舆论的系统隐喻类型和话题构建上。总之,在社会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结合不仅为探究社会认知和语言隐喻的动态互动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还为主流媒体在特定情境下选择恰当的隐喻表达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