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互动语言学
汉语口语
认识立场标记
语调单元
摘要:
认识立场标记指立场表达过程中,说话人用以设定交际主体认识状态,评判交际客体信度与信源的语言形式。立场表达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互动语言学从互动到语言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研究课题。互动语言学主张基于自然发生的口语语料,采取在线视角进行语境敏感的分析,并探讨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采取互动语言学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地考察汉语自然口语语料中,表达认识立场的语言形式,并对这些语言形式的语义类别进行描写,同时依据其所处语调单元位置,探讨高频认识立场标记的话语功能,运用R软件对说话人认识立场标记使用率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讨论不同语义类别认识立场标记使用率对个人言语风格的塑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明确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价值;阐述互动语言学理论和立场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研究范式;重点说明本文所用语料和研究方法;介绍论文结构。本文语料出自笔者自建的普通话自然会话语料库(Corpus of Mandarin Natural Conversation,简称CMNC),该小型语料库由16段日常话语活动的录音或录像构成,话语活动按会话发生场所分类,包括餐厅、公寓、商场、会议室、幼儿园、健身馆、政务大厅等地点,每段会话2-6人参与,时长为30多分钟,共计约9小时,采用国际通用语料处理软件CLAN转写后,未标注原生语料共16万多字。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国外认识立场研究,以是否采用自然发生的口语语料为标准,将未采用口语语料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基于语义功能的认识立场研究,采用口语语料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基于互动交际的认识立场研究,分别选取对后续研究影响较大的代表性学者及其理论进行述评。本文属于基于互动交际的认识立场研究。国内相关研究以对比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凸显高频认识立场标记。因此,对国内认识立场研究成果的梳理,采取近观视角,以认识立场标记语义侧重为标准,分为认识状态类、信息信度类和信息来源类,重点综述与本文研究路径显著相关的既有成果。第三章是对汉语口语中认识立场表达形式及其语义类别的考察。采用互动语言学基本研究路径,首先进行数据驱动的、自下而上的语料标注,即深入微观语境,动态考察真实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用于表达认识立场的话语形式,在CLAN系统中对这些认识立场标记的语法和语义类别进行分层编码。认识立场标记的语法类别包括认识义短语、副词、助动词、动词、语气词等;认识立场标记的语义类别分为高确信标记、低确信标记和信源标记。编码完成后,对不同语法和语义类别的认识立场标记的使用频次进行初步统计。结果显示:9个小时的语料中,交际主体一共使用了1561次认识立场标记,就语法类别而言,认识义短语最多,占41.6%,其他语法类别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认识义副词>助动词>动词>语气词>名词>形容词;就语义类别而言,高确信标记和低确信标记使用频率相当,分别占43.11%和50.67%,典型信源标记较少。此外,本文分析了1561次认识立场标记的构成成分,发现是由224个语言形式充当的,也就是说,224个认识立场标记在9个小时会话中被使用了1561次。其中排名前十位的高频认识立场标记依次为:“可能”>“我觉得”>“好像”>“肯定”>“我感觉”>“吧”>“感觉”(动词)>“基本上”>“真的”。以高频认识立场标记为主要支撑,本章还动态呈现了不同语法和语义类别认识立场标记的立场表达过程。第四章为认识立场标记在自然口语中的位置分布及其互动功能。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语调单元作为会话交际的基本单位,语料转写按照语调单元进行切分。本章依次考察了认识立场标记的语调单元位置、话轮位置和序列位置,结果显示,认识立场标记偏爱语调单元之首、话轮之中位置,对序列位置无明显偏好。综合第三章和第四章统计结果,本章重点分析了高频认识立场标记的位置分布,最后,概括出了汉语口语认识立场表达的常规模式。第五章是对认识立场标记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统计语料中主要说话人认识立场标记使用频次与其语调单元数量之比,发现认识立场标记使用率因人而异,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证明认识立场标记使用率与年龄、性别基本无关,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与社会关系负相关。第六章为结语。概括了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梳理了贡献和不足,对未来相关课题研究做出了展望。本文采用互动语言学视角对汉语口语中认识立场标记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一方面,本文初步构建了汉语口语认识立场表达词汇体系,归纳了认识立场表达常见模式;另一方面,本文引入语调单元作为基本会话分析单位,为国际语言学界相关类型学研究,提供了这一理论探索用于汉语实证分析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