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
译者能动性
社会语言学
立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
摘要: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工作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大局,要求译文不仅要准确传达中央文献的精神内涵,也要利于接受和传播。作为译文的生产者,译者在中央文献对外翻译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译者能动性的发挥关乎译文质量和政治使命。尽管译者能动性的研究在翻译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什么是译者的能动性和译者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能动性的讨论尚不深入,相关研究多数还停留在一般的呼吁其重要性的阶段,对译者能动性开展具体的研究在操作层面上还缺乏可观察、可描述的研究框架和分析维度。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能动性的认识为基础,借鉴社会语言学的立场概念,尝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央文献对外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能动性问题。本研究借助社会语言学对立场的分类和Du Bois的立场三角,结合译者能动性研究的需求,尝试构建出社会语言学立场视角的中央文献译者能动性研究框架。本研究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译为例,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考察译者能动性在文本层面的表现和在社会层面的形成动因。根据社会语言学立场视角的中央文献译者能动性研究框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1.在文本层面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语译者在译文中对原文的认识立场意义作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在译文的词汇、句子和段落上是否都有所表现?2.在文本层面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语译者在译文中对原文的人际立场意义作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在译文的词汇、句子和段落上是否都有所表现?3.在社会层面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语译者发挥能动性的动因是什么?作为源语语境中的信息接收者和目标语语境中的信息发出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语译者在与原作者、原文、译文、译文读者的互动关系中各有怎样的受动性和能动性?其中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如何?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从文本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文本层面的分析通过原文与译文的语义对比进行,分别观察中央文献译者在认识立场意义维度和人际立场意义维度上对原文所做的增、删等调整。社会层面的分析通过中央文献译者社会互动行为的分析维度进行,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通过网络民族志调查所得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在译文生产的宏观社会语境中考察译者与其他翻译活动要素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重点分析每组互动关系中译者的受动性和能动性,在译者的社会受动性中探讨其能动性,为其文本层面能动性的表现提供社会层面的解释。通过以上两个层面上的分析,本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从文本层面的认识立场意义维度上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语译者在呈现原文中说话人对所述话题的态度时对原文进行了补充或删减,这类调整表现在词汇、句子和段落等不同语法单位上。从文本层面的人际立场意义维度上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语译者在呈现原文中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时对原文也有添加和删减等调整,这类调整同样具有普遍性,在词汇、句子和段落等不同语法单位上均有表现。从社会层面的译者社会互动维度上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英语译者不仅是译文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参与社会互动的交际者。译者与原文、原作者、译文、译文读者形成四组互动关系,在每组关系的互动中都有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方面,译者能动性的发挥正是在受动性的基础上、以受动方面为基础和依据进行的,这也是译者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中发挥能动性、在译文中对原文的认识立场意义和人际立场意义进行调整的社会动因。本研究对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实践和相关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实践方面,本研究所讨论的认识立场意义和人际立场意义有助于译者透过文本看到文本所呈现的社会互动内容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意义,从而将文本转换的过程也看作是一个再现社会互动和社会意义的过程,为译者在文本层面的操作环节上发挥能动性提供社会层面的考量维度。在研究方面,本研究的研究框架、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可以为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另外,本研究构建的研究框架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可以为其他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