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概念转喻
转喻翻译
认知机制
《红楼梦》
摘要:
在全球交流的时代,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经典,已成为一项历史使命。我国优秀典籍,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和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实践中转喻的翻译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提高转喻翻译的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传统的观点将转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常见于文学作品之中。在20世纪80年代,转喻研究发生了认知转向。不同语言学家对转喻都有自己的界定,但达成一致见解的是:转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一种基本的认知现象。因转喻的普遍存在性及翻译与认知的不可分割性,转喻的认知理论对转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蕴含着丰富的转喻现象。转喻的翻译必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红楼梦》的英译本数量不少,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两部全译本,即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以及戴维·霍克思和约翰·闵福德合译的《石头记》。本研究以《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寻转喻翻译的有效策略,为转喻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红楼梦》中存在哪些概念转喻类型?(2)两译本在转喻翻译的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是什么?不同的译者背后的认知活动是怎样的?(3)《红楼梦》中存在哪些复杂转喻?复杂转喻翻译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本研究首先依据Radden&K(?)vecses(1999)对概念转喻的定义和分类,对语料中的转喻进行识别和分类。分析了《红楼梦》中的转喻现象,重点讨论了两个译本的译者所使用的转喻翻译策略及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包括:源语喻体单独呈现,更换源语喻体,源语喻体加解释性翻译,目的语特有喻体替代呈现,喻标单独出现,以及舍弃转喻等。对于《红楼梦》中的一些复杂转喻,如链式转喻、隐转喻、中国文化特色转喻等,译文的最终呈现会受到译者的认知经验、主体创造意识以及目的语与源语读者之间认知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总之,本研究是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的一次结合,探究了转喻翻译的有效策略及其认知机制。译者应充分认识源语与目的语读者之间认知经验的差异,不断完善百科知识。同时,增强主体创造意识,借助合理的翻译策略构建译文,为读者和作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