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元功能理论
汉维翻译
《蛙》
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创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翻译研究。其中的元功能理论为译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本分析模式,能够让译者充分解读原文,实现译文对原文情景的重现。《蛙》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家莫言于21世纪初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延续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作风,文字朴实且富有张力,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在文学领域中,《蛙》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语言学领域还有待提升,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有待拓展。故本文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蛙》第一部的汉维文本进行翻译研究。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选题依据、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重难点和语料来源,并对小说《蛙》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做了概述。第二章阐述了理论依据——元功能理论,包括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以及最能体现各功能的下级理论。第三章依次从及物性过程、语气、情态、主位结构等方面,对原译文中体现的三大功能进行了描写。第四章立足翻译中的元功能对等,对维译本《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在总结译本转换原文三大功能的基础上,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原文《蛙》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译文《蛙》中都基本得到了保留。在概念功能方面,译文更易于选用与原文一致的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部分译文虽将原文的有些过程转化为了其他过程或环境成分,但大部分译文在识解小说中人物的经验世界时都与原文保持一致,达到了概念功能的对等;在人际功能方面,译文更偏向于使用目的副动词+助动词bol、动词虚拟式+助动词bol、动词虚拟式+情态语气词kerεk等语法手段来表达原文中潜在的信息,从而达到原译文人际功能的对等。另外,原文在表达某一语气时,常用语气助词作为辅助,而译文由于本身此类词语的缺乏,在翻译时就进行了省略,导致译文无法完整传递原文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语篇功能方面,译文基本参照了原文的主位模式,使原文的主位模式在译文中得以保留,但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当原文语篇的主位模式不适用于译文语篇时,译者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对译语语篇的主位模式进行了省略、调整或重建。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适用于汉维互译小说的分析与探讨,对翻译汉维小说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