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意象
意象翻译
隐喻思维
《李尔王》
摘要:
意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修辞学,心理学以及其他领域中得到研究。不同领域对意象的关注点不同,但总体来说,意象是作者用具体的实物表达抽象的感情和想法。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意象的形成是基于我们隐喻思维方式,其本质是我们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思考另外一种事物。隐喻思维体现在意象上,同时意象也是一种思维工具。不同民族具有独特的认知,因此使用的意象也不同。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李尔王》中意象的翻译。研究目标是根据斯珀津对莎剧意象研究,对《李尔王》中的意象分类,分析不同人物使用意象的特征,梳理五种译本的意象翻译方法,意象的认知情感不同译本中是显化还是隐化。本文不仅研究了《李尔王》的经典译本,朱生豪和方平的译本,而且也包括2015年,2019年和2021年新出版的彭镜禧,傅光明和许渊冲的译本。根据斯珀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李尔王》中的意象分为动物意象,日常生活意象,自然意象和艺术意象。其中动物意象占比最多,是主导意象。大型猛兽指代两个残忍的女儿,而卑鄙瘦弱的小动物指代社会地位地下的人物,莎剧中的动物也是反映人性。第二,不同人物使用的意象也不同。弄臣所使用的意象暗指权利和李尔的愚蠢。李尔是使用意象频率最高的人物,他擅长用动物意象指代自己女儿。第三,直译是最主要的翻译方法,意译次之。傅光明译本中使用加注法最频繁。第四,朱生豪的译本倾向于将意象的认知情感隐化,傅光明的译本倾向于显化。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李尔王中的意象翻译,将意象视为是一种隐喻思维方式的体现,并且研究了《李尔王》近几年新出版的译本。未来,莎学研究的新成果应该应用到莎剧翻译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