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概念隐喻
存在链隐喻理论
藏族谚语
《格萨尔王全传》
藏族文化
摘要: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存在链”隐喻是隐喻系统的一种,主要关注人类以何种方式认知和描述不同形态的事物。存在链隐喻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方便理解谚语中的隐喻(Honeck,1997,pp.122-128),即借助存在链上其他层级的事物,以理解人类生活会涉及到的种种事务(Lakoff and Turner,1989,p.166)。除“存在链”隐喻外,存在链隐喻理论还包括“普遍即特殊”隐喻、事物本质说和数量准则;四者共同作用,实现谚语的理解(ibid,pp.162-181)。K(?)vecses(2015,p.7)曾提出,概念隐喻构成文化模式。近年来,“存在链”隐喻不断得到运用与发展,通过分析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核心隐喻以管窥人们的认知模式。本研究选取藏族经典《格萨尔王全传》中出现的谚语作为分析文本,从存在链隐喻视角探究藏民族的认知和文化模式。“格萨尔”是一部集藏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谚语等文学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民族史诗,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降边嘉措,2017)。由降边嘉措和吴伟编纂的《格萨尔王全传》于1985年首次出版,本研究选取的是2014年修订版《格萨尔王全传》。参照Lakoff and Turner(1989,pp.204-213)提出的扩展存在链,并基于《格萨尔王全传》中谚语的构建规律,本研究在存在链中“人类”这一层级之上,添加了“社会/国家”、“自然环境”、“天”和“神/佛”几个层级。根据源域和目标域在存在链上的相对位置,我们可以将隐喻分为上行和下行两类。在这一框架内,本研究对《格萨尔王全传》中谚语所含隐喻表达进行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旨在更好地认识其背后的藏族文化,并挖掘语言、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格萨尔王全传》中的谚语主要包括哪些概念隐喻?2.这些概念隐喻如何反映了藏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3.这些概念隐喻如何与藏族文化产生关联?又如何通过核心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来解释藏族文化思维?基于批评隐喻研究的三个步骤,即隐喻识别、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结合存在链隐喻理论,我们构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语料识别和分析方法。我们从《格萨尔王全传》中的382条谚语中,共计识别隐喻表达785个,发现这些隐喻基本遵循存在链隐喻系统规律,且下行隐喻多于上行隐喻。研究表明,《格萨尔王全传》中的谚语主要将人类比作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在所有隐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人是动物]。这一发现与藏民族的自然崇拜不谋而合,而自然崇拜以动物崇拜为主,这与藏民族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紧密相关。研究还发现,在所有与动物相关的隐喻中,狮子、老虎等动物作为源域多被映射于伟人或英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藏族的图腾文化。以上发现,同样体现在以植物、物件和自然现象作为源域的隐喻表达中。本研究还结合隐喻分析,对藏民族的灵魂崇拜和灵物崇拜进行了讨论。本研究对概念隐喻研究有如下贡献:我们将存在链隐喻理论和批评隐喻分析法运用于对《格萨尔王全传》的分析,为传统的格萨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格萨尔王全传》中谚语所包含的隐喻表达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藏民族如何理解和认知周遭世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藏民族的四个文化现象,即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文化。因此,本研究对语言、认知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本研究有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格萨尔王全传》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并借此更好地将其美学价值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