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元话语名词
英文期刊文章
结论
对比研究
摘要:
在学术语篇的写作过程中,元话语可以帮助作者使用合理及恰当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立场和研究。元话语名词研究是最近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研究的热点之一。元话语名词指的是在文本中以类似于元话语的方式建立作者——读者互动,同时兼顾人际互动和文本交互功能的名词(Jiang&Hyland,2016)。然而以往关于元话语名词的相关研究大多以整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很少有研究探索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撰写的英文期刊文章的结论部分中元话语名词的使用情况。因此,研究英文期刊文章结论部分的元话语名词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姜峰的元话语名词的表达分类(2017),分析了由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撰写的应用语言学英文期刊文章的结论部分中元话语名词的使用情况。作者自建了两个小型语料库:本族语学者结论语料库(NSCC)和中国学者结论语料库(CSCC)。NSCC的数据选自《应用语言学》中的35篇英文期刊文章的结论部分,共17194字;CSCC的数据选自《中国应用语言学》35篇英文期刊文章的结论部分,共16375字。本研究试图探究元话语名词分别在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撰写的英语期刊文章的结论部分是如何分布的,从词汇语法结构和各类元话语名词的分布情况两个方面分析两个语料库中元话语名词的异同,并探讨这些异同背后的潜在原因。研究问题如下所示:(1)元话语名词在NSCC和CSCC中分别是如何分布的?(2)两个语料库中元话语名词的使用有何异同?(3)两个语料库中元话语名词的使用所存在相似和差异的潜在原因是什么?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在应用语言学英文期刊文章的结论部分,本族语学者比中国学者更频繁地使用元话语名词。对于比较各类元话语名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总体分布情况,本族语学者在撰写期刊文章的结论部分时使用事件类名词的频率最高,而使用话语类名词的频率最低。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他们在结论部分倾向于使用大量关系类名词,而很少使用状态类名词。事件类名词在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中的使用频率均相对较高,而品质类名词和话语类名词在两个不同写作群体中的使用频率均相对较低。第二,“determiner+N”和“N+post-nominal clause”是两个语料库中元话语名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词汇语法结构。然而,在其他三种词汇语法结构中元话语名词出现频率较低。对于比较两个语料库中不同类型的元话语名词的使用情况,本族语学者比中国学者在结论部分使用更多的认知类名词、方式类名词和状态类名词,而中国学者则更频繁地使用语篇类名词和关系类名词。第三,由于大多数元话语名词出现在“determiner+N”结构中,所以该结构成为了两个语料库中元话语名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语法结构。相同体裁的研究主体以及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结论部分的三个固定语步是另外两个引起语料库中元话语名词使用相似性的因素。这两个语料库之间差异存在的潜在原因是由于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撰写期刊文章结论部分中第二个语步即评价研究语步中具体内容的区别。此外,中国学者缺乏在学术语篇中使用元话语名词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的意识。中国学者的英语能力相对较弱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姜峰的元话语名词表达分类(2017)的可靠性,填补了在学术语篇结论部分对元话语名词研究的空白。在实际应用方面,本研究对于提高中国学者使用元话语名词的意识以及提高其学术论文写作水平提供了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