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语用标记
中古汉译佛经
梵汉对勘
摘要:
汉译佛经是指最初以梵语等古代印度语言及西域语言撰写而成,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被翻译为汉语的佛教典籍。从语言性质上看,中古译经的语言因为同时混杂了汉语和非汉语的成分特点,故其本质属于“佛教混合汉语”。作为口语性显著的中古汉语特殊变体,佛教混合汉语一直深受学界高度重视,但目前几无学者对中古译经里的语用标记展开详实考察。本文立足功能主义视角,从中古汉译佛经里择取三个极常见的典型语用标记“复次”、“尔时”和“云何”为切入点进行个案研究,围绕佛教混合汉语对原典语言的语用复制这一主线,采用会话分析(历史话语分析)、语篇分析及构式化语境分析的方法,并结合梵汉对勘语料,重点考察这三个语用标记形成、用法及影响。本文的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拟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中古译经语言研究综述、语用标记的定义和特征、总体研究思路、所涉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及对各项研究材料的选择。第二章是对译经中复制性语用标记“复次”和“尔时”的考察,先阐述它们在汉外对译中的形成机制;然后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法,探索佛经原典的演讲或叙事篇章对其语用功能的塑造作用;最后通过对比它们在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中的分布及使用状况,讨论中古本土汉语对这两个语用标记的接受程度。第三章是对译经中承继性语用标记“云何”的考察,先梳理它在先秦两汉本土汉语中的意义类型,探寻能使其在后来转变为语用标记的功能基础;然后借助早期汉译佛典《道行般若经》的梵汉对勘语料,调查“云何”的各项功能类型,从中筛选出能作语用标记的用法;之后再采用浮现语法的会话分析法(历史话语分析)和构式语法中对构式化语境的分析方法,探讨中古译经里的交际互动环境和构式化语境对“云何”语用功能的塑造,揭示其特定功能特征所形成的语言环境;最后对比它在中古译经和同时期中土文献里的用法及功能,探讨该语用标记在本土汉语中的接受度问题。第四章为结语部分,先对本文考察得出的重要发现进行系统性总结,再说明本文研究成果的贡献和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经本文考察发现,在总体层面上可得出以下结论:(1)从形成方面看,复制性语用标记“复次”和“尔时”与承继性语用标记“云何”的产生机制不同,前两者是通过汉外翻译接触而产生的生造词,而后者在佛教混合汉语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凝固结构,中古译经里对其原生形式及功能基础都有所沿用;(2)从用法方面看,“复次”和“尔时”从原典语言中复制了其源结构的语篇功能,“云何”则在原生功能的基础上,又从原典语言的会话环境中移植了其他特殊的人际功能;(3)从影响方面看,这三个语用标记对原典的语用复制在向中古本土汉语扩散时,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本土汉语对它们的接受度都很低,其根本原因是这些语用标记不能满足对本土汉语的结构兼容性,本土汉语亦缺乏填补功能空缺的语用借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