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动结构
元功能
复合过程
情态
摘要:
英语中动结构指主语并非动作的发出者、而意愿性谓语动词为主动语态的小句,其典型构成为:主语、谓语、修饰语。这种结构自19世纪逐渐增多,20世纪末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近20年研究热度逐渐增强。目前研究大多探讨中动结构主语的语义特征、动词的及物性、动词及修饰语的选择条件和语义类型、整个结构的识别性语义特征,研究相对零散。研究多基于某个成分的语义进行分类,也多限于动词后成分为修饰语的典型中动结构,未能对中动结构呈现一个完整的语义蓝图。中动结构被视为与语态紧密相关,对主语、动词及结构的整体语义的解释,多基于动词及物/不及物二分法,借助主被动句式转换,忽视了不同语态本身所蕴含的语义,也将中动结构与某些结构混淆。作为一种特殊结构,以往研究对其使用者的使用动机探索不足,也很少将其置于语篇背景下分析。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理论为框架,结合系统与选择、连续统思想,并参考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及其它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基于语料库及以往文献中搜集的语料,尝试从功能视角,对中动结构提供一个三重语义阐释。首先,为了呈现中动结构所表征的经验意义,本研究对中动结构的语态进行了厘清。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动词词组的语态与小句的语态互相区分;小句的语态体现参与者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从作格模式界定、以有无施动性区分为中动和非中动。本研究提出,从作格模式,由于施事性所体现的施动性呈现强弱等级,从及物模式,动作只限于一个参与者还是延及到另一个参与者并对其造成影响,也呈现等级差异,不同语态之间实际存在一个语义连续统。中动结构有别于中动小句,其语态特点是过程形式上只有一个参与者,但语义上又存在一个隐性参与者,这是其识别性语义特征之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动结构进行了及物性分析,提出复合过程的概念。一方面,隐性参与者与过程、显性参与者所识解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显性参与者与过程及过程后成分所识解的静态过程。前者隐性,界定经验范畴;后者显性,归属实体属性。显性过程为归属性关系过程,参与者为复合参与者,过程后成分,因其对表达完整小句语义不可或缺,参照加的夫语法的标准,可以视为假拟参与者。这也解释了静态义这一中动结构另一识别性语义特征的源起。参照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本研究认为,中动结构识解四种复合过程:动作-关系过程、心理-关系过程、交流-关系过程、中动关系过程。在各个过程之下,对之进行了细分,并对过程意义及参与者角色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以往研究中提出的每个成分的语义特征和限制条件进行了证实或否定,也将中动结构与非典型中动结构及其它若干语义和结构上相似的结构,如工具小句、make结构、住所结构、作格结构,进行了对比和比较,最后,绘制了中动结构的及物性系统图。中动结构是每个成分与整个结构动态互动的结果,其核心经验意义可以概括为对参与者相较于过程以某种方式发生所具备的特质的描述。因某些-er名词、-able形容词与中动结构经验意义相近,过去常被视为中动结构的变体。本研究发现,这些-er名词仅与动作-关系过程的语义接近,依据动作-关系过程的分类,对之做了相应分类;而-able形容词则可以是除中动关系过程之外的三种中动过程的变体。中动结构还可以通过语法隐喻进行阐释。小句层面,两个过程通过一个小句识解。中动-er名词多为术语,-able形容词体现品质,而名词化、跨范畴是语法隐喻的典型特征。对于中动结构的人际功能,本研究首先分析了语气成分中主语的人际意义。语言不仅是符号系统,还是语义生成系统,不仅是意义系统,还是制造意义的系统。主语具有特殊的人际功能,它是讲话者所选择的对命题或提议承担情态责任的成分、是信息有效性的终点,剩余部分则是讲话者对主语的情态、时空位置的描述。根据主语的等级选择序列,意愿性动词所在小句的主语本应是施事,但中动结构中,讲话者将一个非施事性实体置于主语位置,使其对一个自己本不负责的动作承担情态责任,体现出讲话者突显主语的动机。中动结构采用中动语态,而语态不但体现经验意义,也体现人际意义,它反映讲话者看待事件的视角。中动语态的经验意义是动作只限于一个参与者,讲话者通过主语选择和语态选择,使一个非施事的实体得到突显,同时使动作所暗含的施事被完全压制,其功能被最大限度弱化。整个结构所呈现的语义是,主语位置的实体对动作的发生完全承担责任,并不需要外在施事的参与。对于中动结构的情态义,极少数带情态动词的中动结构表达显性、主观、可能性情态。对于不带情态动词的中动结构,本研究提出,它们的情态应该像语态一样,动词词组层面与小句层面互相区分。动词词组层面,意愿性动词表达能力情态。小句层面,非施事性主语,限定词与采用一般现在时的意愿性动词融合,这种主语-限定词的关系认可了动作发生的确定性,但由于这种确定性并非基于事实,而是基于讲话者的信念,因而小句表达隐性、主观、可能性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