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英语延伸型虚拟位移构式
体认语言学
动态范畴化
隐喻化
主观化
摘要:
英语延伸型虚拟位移构式是一种特殊位移事件结构,用运动动词表征静态空间事件。该结构的形式表达为“NP1+VM+NP2/PP”,其中,NP1指位移主体,具有[+延伸性][-移动性]特征,是根据参照物空间位置虚拟运动的对象;VM指有动态特征的运动动词,典型的VM包含运动方式和路径信息;NP2指位移参照物,当运动动词不能表达路径信息时,NP2以PP句法形式出现。自该结构出现起,就有众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缕析,成就斐然。但前贤的研究多囿于构式内部要素的语义特征、句法形式及心理现实性等方面,在认知加工与体验过程互动上着墨不多。随着体认语言学日益发展,体验认知的新兴观点逐渐成为热点,为许多语言问题提供了新范式。因此,本文拟在体认语言学视域内,从认知加工及体验基础入手,窥究英语延伸型虚拟位移构式的生成机制。本文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描写延伸型虚拟位移构式的句法及语义特征并对构式分类。同时,以体认观内的认知机制及体验基础为理论支撑,从动态范畴化、隐喻化以及主观化三方面详释其建构的认知过程;从范畴划分、映射关系以及主观识解三个角度揭示其体验过程。研究得出以下三项结论:第一,在句法上,该构式呈现出高成分选择性、低及物性和介词强势插入特征;在语义上,体现出高动态义和空间延伸义;在分类上,基于主体[可通行性]特征,可分为原型及非原型虚拟位移构式。第二,在认知加工上,该构式涉及三个过程:动态范畴化、隐喻化、主观化。动态范畴化过程中,虚拟位移构式通过初始范畴化获得初始范畴,之后运动动词经去范畴化及再范畴化实现构式内部的多重搭配;隐喻化过程中,“动物到物体”隐喻及“始源—路径—目的”意象图式对构式的逻辑语义进行概念性映射,凸显出行为域到静态域的变化;主观化过程通过消解句法限制和反制约位移主体及路径起关键作用。第三,在体验基础上,该构式的概念化过程基于原型及非原型范畴的划分,动态概念的获取以及自我中心的主观感知。本研究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英语延伸型虚拟位移构式的认知加工及体验基础入手,对其体验认知机制问题进行讨析,有助于厘清虚拟位移构式背后的建构机制,呈现出体认语言学的解释力,也为语法教学及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