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言学能
二语写作表现
二语写作过程
初中英语
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差异是预测第二语言学习成就的重要因素。二语写作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一项多维度的复杂活动。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写作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语言学能(包括显性和隐性学能)作为个体认知变量,是影响二语写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些研究者证实了语言学能和二语写作之间的理论和实证联系。他们发现显性语言学能(包括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归纳语言学习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而与学习者识别形态变体能力相关的隐性语言学能代表了学习者在内隐学习中习得语法的能力(Granena,2013;Meara,2005)。然而,一些研究者发现二语写作与语言学能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此外,相比于隐性语言学能,先前研究更加关注显性语言学能、二语写作表现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参与者主要是成人二语学习者。
本研究以中国初中学习者为参与者,探究二语写作表现(整体写作表现,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和写作过程与语言学能(显性和隐性)之间的关系,尝试从写作水平和写作过程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
基于语言学能理论(Carroll,1962,1981,1990,1993;Granena,2013;Meara,2005)和Hayes(2012)的写作模型,其中包括命题提出,意义转语言,文字形成和评估四个写作子过程,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语言学能(显性和隐性)和中国初中生英语写作整体表现及写作文本的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2)语言学能(显性和隐性)对中国初中生英语写作整体表现及写作文本的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是否具有预测性?
(3)从写作过程的角度来看,语言学能(显性和隐性)如何影响中国初中生英语写作表现?
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60名随机从一所公立初中选择的中国初中学生。研究工具包括LLAMA语言学能测试、测试参与者写作表现的写作任务以及分析参与者写作过程的有声思维材料编码框架。所有定量数据均通过SPSS 26.0进行分析。有声思维数据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其分析结果为定量结果提供证据。分析结果如下:
(1)语言学能与二语写作表现呈部分相关。
内隐语言学能和外显语言学能都与二语写作表现相关。LLAMA D(隐性语言学能)和LLAMA F(语法敏感性和归纳语言学习能力)比LLAMA B(联想记忆能力)和LLAMA E(语音编码能力)与二语写作表现的相关性更强。在整体数据分析上,LLAMA D与写作成绩和写作准确度相关,LLAMA B和写作成绩相关,LLAMA F与写作词汇复杂度相关。
在年级差异上,LLAMA D在七年级组中与写作成绩和准确度相关,在八年级组中与词汇复杂度相关,而LLAMA F仅与七年级组的写作流利度相关。在写作水平分组上,LLAMA D与七年级高水平写作组的写作句法复杂度和流利度相关,而LLAMA F与七年级低水平写作组的句法复杂度相关。此外,LLAMA E与七年级低水平写作组的写作准确度相关,LLAMA B与八年级低水平写作组的写作流利度相关。这些相关性得到了质性分析结果的支持。
(2)隐性语言学能预测二语写作表现。
虽然LLAMA B(联想记忆能力)和LLAMA D(隐性学能)均与L2整体写作成绩相关,但通过预测性分析,LLAMA D(隐性学能)表现出显著性。因此,LLAMA D是二语整体写作水平的重要预测因子。这一结果得到了定性分析结果的支持。此外,在不同年级和写作水平组中,语言学能对二语写作成绩没有预测作用。
(3)部分语言学能影响二语写作过程。
LLAMA D(隐性语言学能)和LLAMA F(语法敏感性和归纳语言学习能力)对初中生的二语写作过程有影响。具体而言,LLAMA D影响了两个子过程,即命题提出阶段(以非语言形式提出想法)和意义转语言阶段(将非语言形式的想法转化为语言字符串),并且LLAMA D对写作过程的影响只出现在七年级组。LLAMA F影响意义转语言阶段和评估阶段(评价其他三个子过程的输出),LLAMA F对写作过程的影响同时出现在七年级和八年级组。语言学能通过影响写作过程来影响二语写作表现。
本研究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些教学启示。首先,英语教师应运用语言学能理论更全面地评价和分析学生的写作表现和水平。其次,教师应在二语写作教学设计中认识到学生的语言学能特点,制定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计划和目标。最后,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语言学能表现,采用更符合学生语言学能发展特点的归纳法教授词汇和语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