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动态话语空间
合作型外交话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
批评认知语言学
摘要:
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最新趋势由对立型话语转向对合作型话语中认知-符号作用机制的关注。话语空间相关理论作为批评认知分析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多聚焦于话语背后的对立性立场,忽略了话语的合作性特征,另一方面,其二元对立的空间概念不适合于合作型话语的阐释和研究。如今,提倡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是大势所趋,合作型外交话语愈发丰富,特别是中国政府在不同外交场合反复强调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少数研究基于话语空间理论建立拓展框架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空间建构,关注到该话语空间的延展性特征。然而,这些研究缺乏具有认知语用特点的词汇-语法范畴配置,忽视了话语表征与话语目的间情绪作用的认知联系,未能详尽阐释合作型外交话语空间动态化建构过程。本研究在趋近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建立适合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动态分析框架,以96篇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部长在各类外交场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讲话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该话语空间内词汇-语法配置以及情绪作用机制,力图揭示合作型外交话语的动态话语空间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整体呈现由内向外,顺势延展,开放包容的动态话语空间。具体过程为:(1)在空间维度上,发话人首先通过定位性名词短语和移动性动词短语消除个体间界限,扩大共同体范围,激发听者“亲切”与“归属”情绪。其次,通过行为动词短语和抽象名词短语显化共同体为个体带来的积极影响,激发“希望”与“感激”情绪,展现出由“个体”邻近“共同体”的动态移动。(2)在时间维度上,发话人首先通过过去范围内确定性的时间状语和识解过去实际影响的名词短语,回顾过去,激发听者“信任”情绪。其次,通过将来范围内确定性的时间状语和预设未来影响的名词短语,加以情态动词强调,展望未来,激发听者“期待”情绪,展现出“现在-过去”和“现在-未来”的动态移动。(3)在价值维度上,通过同化个体价值与共同体价值,激发听者“向往”情绪,对比共同的积极价值和割裂的消极价值,激发“趋利”情绪,展现出由“个体价值”邻近“共同体价值”的动态移动。在话语空间内,通过空间、时间、价值三维度上的词项识解和积极情绪的共同作用,实现话语目的,使得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合理化。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对趋近化理论框架进行调整和拓展,建立合作型外交话语空间动态分析框架,弥补现有话语空间理论的局限性,丰富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在实践层面上,本研究剖析合作型外交话语空间的建构策略和认知机制,有助于阐释中国外交话语的内涵,为提高国家话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