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旧词新义
动态范畴化
隐喻
转喻
摘要:
现代汉语旧词新义是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地丰富着人类的语言生活。通过对旧词新义研究成果的历史梳理,本文发现,前人主要从修辞角度对旧词新义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新义的产生主要是衍生与借用两种方式,并未涉及更深层次的认知原因;还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模因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旧词新义产生的认知机制,他们认为词语的新意义来自于人类与经验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认知过程。但前人的研究都没有从体认视角将现代汉语旧词新义看作是一种动态范畴变化的语言现象,缺乏系统的认知理论来解释旧词新义动态范畴化过程的生成机制,且前人对旧词新义类词语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尚未健全。鉴于此,本文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运用隐喻和转喻理论解释现代汉语旧词新义的动态范畴变化过程,为其系统性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选取了2016-2020年旧词新义类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为语料来源,从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四个方面对所搜集的共78条语料进行分析,以期解决以下问题:(1)现代汉语旧词新义的动态范畴化有哪些特征?(2)现代汉语旧词新义类词动态范畴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认知机制是什么?(3)现代汉语旧词新义动态范畴变化现象遵循着怎样的一般规律?分析发现:(1)旧词新义动态范畴化的特征体现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四个方面。在现代汉语旧词新义中,双音节占大多数,占比53.85%;名词和动词占据主要,分别占比76.92%和19.23%;旧词新义的语义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过程中:82.05%经历了再范畴化、46.15%经历了跨范畴化,44.87%经历了去范畴化;旧词增添新义后,语义色彩同时也发生了变化。(2)旧词新义动态范畴变化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实现的,其认知机制是“基于体认的动态范畴化”过程。旧词新义的生成过程具有体认性,符合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即“现实—认知—语言”。其中,“现实”是指旧词产生新义的现实基础,“认知”是指动态范畴化的认知过程,在“现实”和“认知”的基础上,推动了旧词新义“语言表达”现象的出现。(3)旧词新义的动态范畴变化往往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客观到主观、特殊到普遍的范畴变化和认知规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在体认语言学视野下,以动态范畴理论为基础,通过隐喻和转喻来系统探析旧词新义类词的词义动态演变过程,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形成的社会现实基础。其次,小型封闭语料的搜集与整理为将来对新词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最后,在语用实践中,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使用旧词新义类词语,避免因词义使用不当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对汉语国际化教学指导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