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
概念整合
认知识解
《聊斋志异》英译
摘要:
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认知语言学充分论证了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它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基础,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用体验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不但能解决言语交际的认知问题,对翻译也具有解释力。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体验和认知必定先于翻译,译文也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围绕《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展开研究。
《聊斋志异》是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不仅深受中文读者喜爱,其英译本也备受海内外学者关注。然而,目前对《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对译文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本、Denis ***和Victor ***合译本以及Herbert Giles译本)的比较,从认知语言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展开研究,探究译者的认知思维对翻译语言形式产生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聊斋志异》英译本在概念隐喻、概念整合、认知识解层面有哪些差异?第二,哪些因素影响译者的认知加工并造成翻译中的认知差异?第三,译者为实现认知效果等值可采用哪些翻译策略?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理论描述法、文本解释法和对比分析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即概念隐喻、概念整合、认知识解,探究其在翻译过程中的解释力。研究发现:第一,从概念隐喻视角来看,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本质上都是把分属于不同概念域的事物,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联想性联系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意义的过程。译者在理解源文本语义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重新建构译文。从概念整合视角来看,译者从原文本中拆解出概念事件,并在译文空间进行整合。从形式上看,糅合型整合和截搭型整合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实现,词语和意义的非组合性也是通过心智整合才能产生新的概念意义。从认知识解视角来看,译者翻译时的识解机制不同,翻译的策略也就不同。在识解过程中,译者观察事件的视角会产生认知参照点,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来认知其他事物。认知参照点会影响辖域的选择、突显的焦点和详略度,进而产生不同的译文。第二,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性认知因素(译者的认知体验和认知能力、母语思维习惯、译者主体性、翻译动机等)和客观性认知因素(文化、社会历史背景、语言的不同特征、语篇和语境等)都深刻影响着译者的认知加工。第三,译者为实现认知效果等值,可采用如下策略,即基于概念的认知转移、基于结构的认知调节和基于体验的认知突显。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结合《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理论层面入手,探讨其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希望能为《聊斋志异》英译研究带来新的理论视角,也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