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及物性系统
生态语言学
“以人为本”的生态哲学观
抗疫语言
摘要: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同时也能反映思维,与社会事件紧密相关。通过语言,可以看出大众对事件的态度和所持的立场。近三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疫情防控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抗疫的官方新闻报道以及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和抗疫宣传话语等信息随处可见,这些抗疫信息的实现都以语言为重要载体。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通过生态话语分析来解决社会和生态问题。相应地,生态意识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解释语言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也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语言学理论(Halliday,2007)。在Halliday(1990),Goatly(1996,1997)和Schleppegrell(1997)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解释语言和生态之间关系的适用性。
因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支撑,生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路径,黄国文(2017)在中国语境下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为本文所提倡的生态哲学观,选取央视官网有关疫情防控的相关报道新闻标题和社区基层防疫宣传标语共781条作为研究语料,用语料库标注工具UAM Corpus Tool 3.3进行语料标注与统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我国抗疫语言进行及物性分析,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我国抗疫语言中的不同及物性系统(及物性过程、参与者角色和环境成分)是如何分布的?(2)我国抗疫语言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体现其社会功能从而传递出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哲学观?(3)我国抗疫语言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及物性策略?
研究发现:(1)在及物性过程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是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存在和关系过程;其次是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在参与者角色中,主要参与者为生命体参与者,其次是非生命体参与者。在环境成分中,主要包括范围、方式、定位、因果和伴随。(2)不同的及物性系统类型会体现不同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哲学观。物质过程主要体现了我国政府和基层管理人员为疫情防控所采取的防疫措施;言语过程主要普及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以及对疫情形势进展等相关信息进行了透明化;心理过程主要体现了对疫情未来情况的预测,能够增强人们抗疫的决心和信心;关系过程主要让人们从思想上意识到抗疫的本质,抗疫与人们之间的责任关系。(3)人类生命体参与者的大量使用体现了我国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态哲学观。社会性参与者包括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等,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对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关心。环境成分的使用主要为范围、方式和定位,对事件的描述更加清晰明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整体生态观。
本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一方面能揭示新闻标题和基层政府疫情防控宣传标语的及物性特点,另一方面能够体现抗疫标语背后所反映的“人民至上”和“以人为本”生态哲学观,也能够促进生态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进而构建生态和谐观的有效策略和路径,同时为我国更好地建立突发应急公共事件语言防御体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