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网络热词
认知
社会
词语
传播
变异
摘要: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对人们语言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语言心理和认知视阈。在语言的诸方面变化发展当中,词汇(语汇)是最敏感、反应最强、信息最丰富的部分。词汇之于语言系统,如砖瓦之于大厦;热词之于词汇,则如构件之于砖瓦。本文以义素的离散性特征为标志,对网络热词的概念加以界定并与“网络流行语”等类似术语概念进行辨析。后从构词角度对网络热词进行分类,讨论了网络热词的产生与发展、网络热词中出现的旧词变异现象以及网络热词的传播。诞生于中文网络社交环境中的网络热词主要由词+短语词组成。语料来源是三大平台评选出的年度榜单,主要内容包括新词语及网络流行语中的词和短语词。新词语记录着社会语言生活中的新变化,反映着语言与社会的共同经历,是基于汉语传统构词法形成的基本词汇;而网络流行语中的词和短语词则是由于网络语境的特殊性、交际模式变化和新生代网民的心理需求,利用汉语自身超强的再生和衍生能力形成的非规范的言语作品。将网络热词按照构词成分进行划分,可得三级分类表。一级分类包括:汉字类和其他类,二级分类中汉字类可下分为:旧词变异、新词语、新生词和新生短语;其他类可下分为:字母类、数字类、符号类和混合类。三级分类中,新生词可下分为:谐音、借称、拟声和缩写;字母类可下分为:拼音/拼音简写、英文/英文简写。对网络热词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观察这种新型社会方言的构词类型有何特殊之处,对未来汉语词汇的发展有何启示。从词汇学角度看,网络热词的语素以汉字为主,构词类型以偏正式为主,词性则以名词为主。从表现形式来看,汉字类网络热词的类词缀现象和谐音现象表现突出,其它类中也存在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及口语方言的文字化等特点。与此同时,汉字类和其他类热词共同演绎了“新洋泾浜式”热词。总体来看,网络热词的构词类型基本符合现代汉语构词法,但语素搭配具有随意性。网络热词的本质是社会方言词汇,用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是将语言、认知、社会三者纳入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将影响词汇变化的内外动因相结合,能更全面的了解词汇进入中文互联网环境后产生的变异情况。网络热词的变异现象,主要从变异的类型、派生路径、变异表现(语义变异、语音变异)、影响变异的因素以及变异过程中的构式演变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变异的类型主要考察了词义变异和语音变异,变异的派生路径有隐喻和转喻两种,产生旧词变异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影响认知加工过程,二是新兴互联网环境带来交际模式的改变,三是语言内在功能对外界不断产生新需求的适应引发热词变异。构式化则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了旧词变异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一个一般词汇是如何变异成为网络热词的过程。一个网络热词从诞生到成为热词,通常经过模因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将这四个阶段与网络社群化融合,可得到一个网络热词的发展轨迹。在这个发展轨迹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热点信息、网络社群、传播主体、跨社群传播,最后进入共同语。移动互联网具有社会性,存在许多不同种类的社群。网民每日活动在社群中,流动性使社群内部流行的热词传至其他社群完成初始传播,而大部分网民拥有多个社群成员的身份,社群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交叉现象,形成“社群合流”。社群合流扩大了信息的流动,也推动着认知情感的膨胀,容易造成社会情绪的无序和扩大化。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方言,网络热词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寻之处。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网络热词对现代汉语词汇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网络热词自身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