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模糊限制语
人际互动
学术语篇
多维分析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
IMRD语步分析
量化分析
摘要:
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人际功能的重要实现手段之一,可帮助使用者以尽量少的话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以及不确定的观点,在表达礼貌、保留更大的商讨余地、避免主观、增强可信度等人际交互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表情态的能力,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在不同的语篇类型、不同的语体、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模糊限制语人际功能的研究须规定具体的语篇、语体和语言。在对过往研究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已呈现出了语用“凝固化”的话语标记特点,成为了学术语篇作者默认的一种写作范式和人际策略的选择。据此,本文从汉语语言学实证研究及德语语言学实证研究领域认可度较高的数种学术期刊文章中选取了从2010年到2019年间出版的340篇(汉德各170篇)汉德学术期刊论文作为语料,在Prince等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从微观质性和宏观量化两个方面,对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和在汉德学术语篇中的异同进行了研究,以求在模糊限制语本体研究、情态研究、学术语篇研究、二语教学等方面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
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围绕“汉德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为何?”以及“汉德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异同?”两个子问题展开。
关于人际功能为何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如下:从各个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功能上看,降低模糊程度型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研究者肯定态度、强化学术观点输出力度等方面;增加模糊程度型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主要表现为表达学术作者的不确定性态度、避免为学术观点的绝对正确承担责任;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包括数量范围变动型、百分率范围变动型、列举范围变动型)的人际功能可以被阐释为修饰学术表达情态、令学术观点的表述态度更为谨慎;弱可能/惯常/责任/倾向型模糊限制语主要承担了避免冲突、增强学术观点的协商性和多声性等人际功能;中可能/惯常/责任/倾向型模糊限制语则表明了作者维护学术观点的表达力度、提请读者关注自身学术观点的交际意图;强可能/惯常/责任/倾向型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表现为增强学术观点的表达力度、强调学术观点的正确性;有引用来源型模糊限制语旨在增强话语权威性;无引用来源型模糊限制语着重于令学术观点表述更加客观。
关于异同问题,本研究从被修饰成分、语法表现形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以及人际功能表现这四个维度上,对汉德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汉德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相同点:首先,从被修饰成分上看,汉德学术语篇中的数量范围变动型、百分率范围变动型、弱可能/惯常/责任/倾向型、中可能/惯常/责任/倾向型、强可能/惯常/责任/倾向型、有引用来源型、无引用来源型这七种模糊限制语的被修饰成分相同;其次,从语法表现形式上看,汉德学术语篇中的降低模糊程度型、增加模糊程度型、数量范围变动型、百分率范围变动型、无引用来源型这五种模糊限制语在语法表现形式上相同;再者,从使用上来看,汉德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均更多地表现为短语和句子(而不是词汇),其在Result&Discussion部分中出现的频率也均远大于Introduction和Method部分;最后,从人际功能表现上来看,汉德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主要承担的人际功能相同(且各个类型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除列举范围变动型之外均类似,因为列举范围变动型只在本研究的德语语料中出现,在汉语语料中未出现),均倾向于“修饰话语表达力度”,而不是“描述事实”,且汉德学术语篇作者均倾向于使用较多的弱情态和中情态表达,以达到凸显保守谨慎、保证观点表达力度的目的。
汉德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差异:首先,从被修饰成分上来看,汉德学术语篇中的降低模糊程度型、增加模糊程度型、列举范围变动型这三种模糊限制语在被修饰成分上有所不同;其次,从语法表现形式上来看,德语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主要为情态动词、sein...zu...和sichlassen结构、表情态的实义词、表情态的名词结构、情态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表情态的固定表达、第二虚拟式、被动态、情态小词,大多为名词性结构。汉语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主要为谓动结构、能愿动词、形容词/副词,大多为动词性结构;再者,从使用上来看,汉语学术语篇作者倾向于使用动词性模糊限制语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模糊限制语组合上倾向于使用“有引用来源型+中可能/惯常/责任/倾向型”,而德语学术语篇作者则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名词性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模糊限制语组合上更为多样,除此之外,两者在对具备正向文本特征和负向文本特征这两种模糊限制语以及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选择策略上均存在较大的区别;最后,从人际功能上来看,德语学术语篇作者使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语,且其语篇中出现的互动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