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批评认知语言学
合法化
话语策略
华为5G
纽约时报
摘要:
话语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社会认知的表达和再现。而新闻话语作为话语的主要类别之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新闻话语体现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其在呈现事实的同时往往会受到主观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潜在地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思维。随着近年来持续已久的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尤其是2018年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公司华为及其5G计划成为贸易冲突的主要目标,美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限制华为5G技术设备发展,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华为5G事件美媒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尝试找出美媒新闻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及话语策略的使用,探讨其如何通过操纵话语以影响受众认知,实现打压华为及其5G政策的合法化目的。本文通过收集2018年至2020年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关于华为5G的相关报道,自建小型语料库,结合Ant Conc软件进行语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试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趋近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建立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探寻美媒在报道中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的具体运用并试图揭示新闻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的建构。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纽约时报关于华为5G报道中空间、时间和价值趋近化策略的话语资源特征是怎样的?2)概念隐喻如何与趋近化策略相融合?有什么样的功能?3)以上话语策略如何实现美媒的话语合法化目的?通过分析,本文发现趋近化合法化策略和隐喻合法化策略在在报道中均有所体现,二者互为补充,对操纵读者的新闻话语认知识解过程及美媒实现话语合法化目都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就趋近化策略而言,空间趋近化、时间趋近化和价值趋近化在构建“我方”、“他方”形象及“他方”向“我方”入侵的动态认知过程中体现出了具体的特点。在三种趋近化策略中,空间趋近化策略使用最多,价值趋近化策略最少。在空间趋近化策略中,美媒主要从“他方”和“我方”的对立、“他方”影响速度和影响结果三个方面构建空间趋近化框架。此外,词汇语法资源的使用侧重于“他方”而非“我方”的描写,而“他方”影响速度和结果则主要通过其威胁类型及其构建方式来展现。在时间趋近化策略中,美媒多用情态动词以及体现”未来—现在”概念转移的完成时时态来呈现“他方”的威胁,引起受众对未知的恐惧。在价值趋近化策略中,美媒侧重于对“我方”积极价值观的描写以实现美方政策合法化目的。其次,就隐喻合法化策略而言,美媒主要使用了“战争”隐喻、“竞赛”隐喻、“人类”隐喻和“建筑”隐喻这四种主要的概念隐喻来实现强化“我方”、“他方”对立的语用功能和引起受众恐惧的说服效果。隐喻合法化策略对三种趋近化策略中的部分语言表征进行了进一步认知识解,主要涉及名词化的指称和消极意义的述谓使用,借此强化了合法化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隐喻又通过其特有的认知特点,对趋近化策略所未囊括的词汇语法范畴进行了补充识解。最后,通过对趋近化和概念隐喻合法化策略的结合分析,本文发现美媒通过使用一定话语策略影响受众的认知识解过程,从而达到对华政策合法化的目的。美媒通过话语策略对中方及华为公司进行污名化,建构其负面的身份特征如“小偷”、“施害者”等,引起受众对中方的恐惧及对美方的同情以获取受众支持,实现对华政策的合法化。总之,本文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阐明了趋近化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相融合分析话语合法化的可行性,以期为受众理解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中方采取现实应对策略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