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术语体
留学生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体习得
语体特征
摘要:
随着来华学历留学生的大幅增加,国家对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提质增效”的更高要求。科研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论文写作是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如何运用汉语进行学术写作成为日益重要的新课题。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不知如何“得体”地表达观点,得体即符合语体规范,因此,从留学生论文中探查其学术语体的表达能力,对提升留学生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因此本研究选择从功能的角度解析语体特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为研究框架,对留学生学术语体特征进行系统化描写与分析。具体而言,概念意义的表达上,我们对留学生论文进行及物性系统分析,探究学习者如何推导结论、表达立场;人际意义的表达上,我们以Martin的评价理论为基础分析其如何实现论文的修辞劝说功能;语篇意义的表达上,我们在语类连贯理论、元话语理论的框架下,分析留学生如何实现语篇的连贯性。除了分析其语义表达特点,也从与汉语母语者同题论文的对比中发现留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收集了40篇未经修改的留学生课程论文进行分析,并收集同题母语者期刊论文作为比照标准,自建留学生和汉语母语者小型论文语料库。运用UAM Corpus Tool、Python、Ant Conc等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语料标注工具、语料检索工具等对留学生语体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在对汉语学术语体特征进行总结后,与留学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概念意义的表达上,我们通过对留学生论文中过程、参与者、环境因素的分析,有如下发现:(1)留学生学术论文中关系过程出现频率最高,说明其较为重视对科研对象本质的描述,能够以多种方式说明科研对象的特征,基本掌握学术论文的本质要求。(2)以时间、处境、方式成分为构建环境路径的主要方式,最常使用时间成分。(3)留学生对科研对象的本质描述不够详细,不能够准确且深入地描写事物的特征,所用词语较为简单,缺乏对本质描述必要的补充。(4)过程具体性、主观性较强,不符合学术语体抽象性、客观性的特征。与汉语母语者相比,留学生学术论文中存在较多具体动作类或主观感受类的过程描写。(5)对现象成立的处境条件说明不足。留学生学术论文中处境成分出现频率较低。留学生对结论成立所形成的条件的说明不及汉语母语者充分,学术语言的严谨性也有所降低。2.人际意义的表达上,我们对留学生学术论文的态度、介入、级差资源加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留学生能够利用介入资源,构建一个较为宽容、开放的研究者形象。留学生更常用对话性扩展资源,尤其是接纳型资源,表示他们能够接受更多观点,构建较大的学术空间,减少由于出现立场不同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2)留学生通过强化资源和上升资源的使用,构建了权威型的学术身份。表现在级差系统中,留学生更常用强化资源,上升资源的使用也多于下降资源,说明留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上升资源强化观点输出,愿为自己的立场负最大责任,以此赢得读者的信任。(3)总体而言,留学生论文中的评价资源较少,人际意义表达不足。每个子系统下的语言资源使用频率都低于汉语母语者,说明留学生虽具有学术语体劝说功能的修辞意识,但距离熟练掌握的程度还有较大差距。(4)对于研究必要性说明不足,劝说功能有所减弱。在级差系统中,留学生语言资源大多指向研究领域而非研究行为,不能对他人研究、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意义等方面做出评价,未能构建一个熟悉该学术领域内的专业学者身份。(5)论点缺少必要支持,未能塑造一个可靠的研究者形象。介入资源中宣言资源出现频率较低,论证过程不够严密;归属资源使用较少,语篇中很少出现以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佐证自己立场的情况;量化资源使用频率较低,不符合学术论文对精确度的要求,缺乏必要的客观数据支持,论点可信度降低。(6)对于学术团体的融入性不足。归属资源出现次数较少,引入其它学者的声音不够,且已使用的归属资源还存在前沿性不足、引入格式不准确、外部声音来源单一等问题。(7)个人介入表达过多,未能树立起一个冷静客观的研究者形象。留学生学术论文中,情感评价资源使用相对较多;多使用“我”“本人”等指向研究者自身的代词。3.语篇意义的表达上,我们以语篇连贯理论——“连贯=衔接+语域一致性”为理论基础,重新定义了语域一致性的具体内涵,分别指出学术论文在语场、语旨、语式、语类等方面如何通过语言实现连贯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留学生论文的语篇意义表达考察结果如下:在衔接形式的使用上,有以下特点:(1)过渡式标记语出现频率较高,类型丰富,说明留学生多以显性标记标志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促进读者的理解,从而实现语篇连贯性。(2)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标记较少,篇章整体架构不清晰。较少使用序列连接作为篇章框架,不利于实现篇章层面的连贯。(3)元话语口语化倾向较为明显。在各类型的引导式元话语中,我们都发现了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