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基本方位词
概念转喻
概念隐喻
汉英翻译
摘要:
既往对于汉语基本方位词“东”“南”“西”“北”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词源的探究、文化表征的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的描写。认知语言学对于方位词的研究多集中于英汉语共享的垂直空间方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以及时空隐喻的分析。学界对于汉语基本方位词的语义延展中的转喻和隐喻认知加工甚少涉及,更鲜有分析这些认知加工背后的体验基础。“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ECL)是我国学者在多年研究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加入唯物论和人本观的哲学思考,进一步建构而成的本土化的语言学理论,对于汉语有较强的解释力。遵循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本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路径,通过全面梳理语言层面上的历时语料,尝试寻找汉语基本方位词的语义生成、延展及转换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现实中的“互动体验”基础。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顺应体认语言学的视角,解读汉语基本方位词基于“像似性”的词源建构过程,探讨汉语基本方位词的语义生成的体验认知加工机制;接着,从转喻表达和隐喻表达两个范畴探讨汉语基本方位词的语义延展的体验基础、认知加工模式以及转/隐喻互动模式;最后,从体认翻译的视角探讨基本方位词以及其转/隐喻表达在汉英语言间不同层面的语义转换。本研究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汉字形态、音韵理据和同类造词三个层面的理据分析可见,华夏先民在与物质世界不断进行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客观空间环境,基于“像似性”的原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认知参照物,在多意象联合体验和多感官参与的“取象”认知加工中建构出汉语基本方位词的本义。第二、方位词“东”和“西”通过四大类,合计34条概念转喻实现语义延展。基于文化世界(语言类型学特征)的体验基础,方位词出现动作转喻和符号与指称的转喻。物理世界(“中心参照物”的相对空间方位)和文化世界的体验基础的共同作用,导致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包括中国境内区域认知和世界范围区域认知)以及范畴代范畴属性的转喻。建立在语言类型学特征上的转喻仅限于古汉语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汉语,随着语言本体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相关转喻表达已逐渐消失。建立在相对空间方位上的转喻,由于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其凸显的“中心参照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第三、方位词“东”和“西”通过从方位域到自然域、时间域、人体域、社会域和心理域五个认知域包含15个概念范畴的跨域映射,合计38条概念隐喻实现语义延展。这一认知加工的过程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1.物理世界的体验包括两个方面:(1)太阳的运动轨迹和物理特性;(2)中国地形条件下的水流方向;2.文化世界的体验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生活(包括历史事件和典籍记载);(2)“同音转借”的语言类型学特征;(3)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包括时空同构的理念、尊卑有序的礼仪文化以及传统朴素哲学)。基本方位概念隐喻历时变化主要受到概念隐喻网中位于不同层级的多个概念范畴的相互作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同时,基本方位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之间存在四种互动关系。第四、在汉英翻译中,语言层面的转换主要有两类:(1)方位词的本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对应。(2)是共识文化认知在跨语言层面上的再现。认知层面的转换主要有四类:(1)是转/隐喻表达寻求认知层面的意义对等。(2)是跨语言共享的转/隐喻表达直接套用。(3)是借用译入语中建构“同认”的不同隐喻表达,亦或是借用译入语的隐喻意象。(4)是认知层面转换与语言层面或是现实层面转换的融合。现实层面的语义转换是建立在对认知语义的理解之上。在翻译实践中,对于高度抽象的认知语义需要根据当下所描写的现实语境中句式结构的差异、具体指称的差异或是语用功能的差异,从现实层面去理解和翻译。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本研究将体认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引入汉语基本方位词的语义考察,从“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两个维度全面考察了语义生成、延展以及跨语言转换的全过程,拓宽了汉语基本方位词研究的视野。(2)从人类经验具身化的视角出发,本研究运用词义训诂和认知隐喻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研究汉语基本方位词语义变化中的概念转/隐喻表达,揭示了汉语言转/隐喻模式及其所反映的人类空间概念系统与人类精神文化的相互影响。(3)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以运用于与基本方位词相关的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为更好地传播汉语文化略尽微薄之力。本研究对于其他方位词及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以及基于体认语言学的词义研究,也有一些方法论和研究过程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