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短时时间副词“紧”
眉县方言
互动语言学
摘要:
本文以由Couper-Kuhlen和Selting(2001)正式提出的互动语言学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对眉县方言中的短时时间副词“紧”的意义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系统的描述,有助于在语言和互动中体现更深层的意义,从而从理论上为时间副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时间副词作为汉语副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现代汉语副词本身是相当复杂的,时间副词作为一个子范畴也不例外,更不用说短时时间副词。因此,如何精准地描述和分析它们,并进一步解释句法结构和互动功能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本文希望在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关注在语言形式上“紧”的句法结构是如何呈现的,以及“紧”在眉县方言不同会话环境中的作用。结果证明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本身是不确定的,但在互动中,会话参与者可以无意识自如地共同建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理论对交际中的口语自然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揭示了眉县方言中时间副词“紧”的三个句法位置,即动词短语前、形容词前和人称代词前。在互动语言学的帮助下,研究结果揭示了两种语用功能:话轮结构功能和语篇互动功能。一方面,本研究揭示了人称代词前的“紧”可以起到转折保持的作用,动词短语前的“紧”可以帮助说话人完成这一转折或邀请他人继续。另一方面,话语互动功能是由会话参与者在互动中建构的。例如,动词短语前的“紧”不仅强调基本意思,而且表达一种焦虑或担忧。此外,人称代词前的“紧”,尤其是通过反问句,使言者具备一种更礼貌的礼仪。由此可见,眉县方言中“紧”的互动功能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出现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互动的、密切相关的。这也会影响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