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词
转喻翻译
许渊冲
体认语言学
摘要: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唐代和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绝佳代表。其形式虽然短小精悍,却意义丰富,充满美感与诗意。古典诗歌的英译研究丰富,提出了多种翻译策略和原则。但以上研究只是从诗歌翻译整体出发讨论了翻译方法,针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翻译分析较少,如诗歌中的转喻。
纵观文献,目前诗歌中的转喻翻译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即选取一部分语料做案例分析,定量研究还不足。第二,总结的转喻翻译策略太过宽泛,并未区分不同文本,且目前涉及诗歌中的转喻翻译研究较少。第三,转喻翻译策略的研究缺乏分层分析,不具有系统性。第四,基于体认语言学的转喻翻译研究较少,缺乏从“体”和“认”两方面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以许渊冲英译宋词为语料,基于体认语言学,对宋词中的转喻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宋词中的转喻翻译采取了什么策略?各种翻译策略占比如何?
(2)这些转喻翻译策略与体认的关系如何?
经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宋词中的转喻翻译策略分为语言、认知、现实三个层面。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涉及完全和部分直译,占比为18.84%。认知层面的翻译策略涉及译出本体、译出本体和喻体和替换喻体,占比为60.87%;现实层面的翻译策略涉及基于语境和历史信息翻译,占比为20.29%。认知层面的翻译最多,其次是现实层面,语言层面最少。可见,在翻译《宋词》中的转喻时,对转喻意义的处理多于字面意义的语言转换,主要以意译为主,即主要采取认知和现实层面的翻译策略,以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
(2)转喻翻译策略与译语读者的体认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英汉民族体认基础相同时,则采用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当体认不相同时,则采用认知层面的翻译策略;当译语读者缺乏体认基础时,则采取现实层面的翻译策略。
本论文以宋词为例,从“体认”角度对转喻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为诗歌中的转喻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