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境新闻语篇
趋近化理论
生态意识形态
生态语言学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它对全球社会构成了多方面的威胁,而新闻媒体的报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们通过向公众传递信息,促进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认识,唤起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激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推动社会行动和政策变革。新闻报道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也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采用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联合国官方网站——“联合国新闻”中的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新闻语篇进行了趋近化分析,旨在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新闻语篇进行批判性分析。通过将波兰学者Cap提出的趋近化理论中空间趋近化策略中的指示中心内部实体(inside-deictic-center,IDC)和指示中心外部实体(outside-deictic-center,ODC)的识解和叙事分析中的角色(施害者、英雄、受害者)塑造相融合,本研究对趋近化理论的STA模型(Spatial-Temporal-Axiological,STA)进行了修改,建构了更适用于所选语料的分析框架。借助该框架,本研究探究了“联合国新闻”中集中于叙事的指示中心内部与外部实体在不同语境中扮演的具体角色,揭示能够引发恐惧和造成威胁的推论性解读框架是如何通过词汇语法项目将该恐惧、威胁不断趋进,从而唤起外来威胁迫近感,说服读者采取预防措施。同时,对该新闻语篇的趋近化分析也揭示了话语背后隐藏的生态意识形态。
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新闻语篇中趋近化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何?(2)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新闻语篇中,联合国如何刻画不同实体所扮演的角色?(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新闻语篇传达了怎样的生态意识形态?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新闻语篇中,扮演“英雄”角色的指示中心内部实体最为普遍。“英雄”角色在塑造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看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候变化叙事中的“英雄”形象使得读者深切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从而对叙事中推崇的预防措施产生认可并采取相应行动。同时,语篇中也有大量的指示中心内部实体扮演“受害者”角色。当读者对“受害者”角色产生同情心和同理心时,新闻语篇中倡导的预防措施方案更有可能获得合法化,从而被及时采纳。新闻语篇中的指示中心外部实体主要扮演“施害者”角色。虽然也存在指示中心内部实体作为“施害者”出现,但他们的“施害者”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被他们更为突出的“英雄”角色削弱了。
其次,三种趋近化策略中,空间趋近化策略使用频率最高,是最为直接、有效的说服手段。价值趋近化策略次之。时间趋近化使用频率最低,主要辅助其他两种趋近化策略发挥作用。三种趋近化策略共同制造危机感,从而为气候变化预防措施寻求合法化。
最后,本研究揭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新闻语篇背后隐含的生态意识形态。“联合国新闻”中折射出一系列有益性生态意识形态,以提高受众的生态意识,呼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气候正义,采取气候行动,加强气候适应的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然而,其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抵制的破坏性生态意识形态: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经济效益优先。
本研究拓宽了趋近化理论的应用领域,验证了趋近化理论在环境新闻话语中的强大阐释力,为国内环境新闻话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本研究建构了适用于所选语料的分析框架,使其能适用于更广范围的话语,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实际应用价值上,本研究厘清了话语所折射的生态意识形态,揭示了语言对生态的影响,通过鼓励和宣传与生态相和谐的话语,批评和抵制与生态不相和谐的话语,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