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政治隐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英译
体认语言学
摘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治国理政》)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体体现,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更好地传播中国立场和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治国理政》的翻译至关重要。隐喻作为《治国理政》翻译中的一大难点,直接影响到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因此隐喻的翻译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当前的隐喻翻译研究中,文学隐喻占据了主流,对政治隐喻的探讨相对较少。同时,政治隐喻翻译研究多采用传统视角,极少从体认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有鉴于此,本文从体认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治国理政》(第三卷)为语料,识别出隐喻787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政治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与目标语读者的体验和认知的关系。研究发现:
(1)根据语言、认知和现实三个层面对隐喻翻译的统计和分析,认知层面的翻译最多(56.92%),其次是语言层面(39.90%),最少是现实层面(3.18%)。语言层面的译法涉及:完全按照字面翻译、部分按照字面翻译;认知层面的译法有:译出本体以替换喻体、完全或部分翻译喻体时补充本体、译出喻底以替换喻体、完全或部分翻译喻体时补充喻底、译出本体和喻底以替换喻体、用译语隐喻替换源语隐喻、替换喻体的描述性语义、替换喻体及改成明喻等;现实层面的译法涉及:添加除本体、喻体和喻底外的信息和根据时空语境调节隐喻翻译。
(2)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读者的体验及认知密切相关。当政治理念与话语风格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体验和认知时,可采用语言层面的直译法;不符合时,则采用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意译法。
希望本研究能为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更好地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研究范围尚显狭窄,仅针对《治国理政》中的隐喻翻译进行了探究,尚未涉及转喻翻译的研究;其次,本研究未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今后,我们争取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更多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和转喻翻译,同时对比研究不同翻译版本,以期获得更为全面和更具说服力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