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摄影媒介
时间
传播学
符号学
摘要:
对于人类来说,时间可能是最为熟悉,但又最为陌生的概念之一。虽然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时间里,但没有人能说清时间究竟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要么将时间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客体加以分析,要么是寻求一种媒介技术来测量、记录、甚至“捕捉”它。在众多的媒介里,有一种媒介显得尤为特殊,它从诞生之时,就“天然地”跟时间绑定在了一起,这便是被誉为“时间的切片”的摄影。当谈论摄影之为“媒介”时,它既指称具体的拍摄以及制作图像的技术,也指称运用这些技术所生成的图像,以及接收主体的观看。既是“摄”,也是“影”,还是“看”。本文所指的“摄影”既包括作为技术的媒介,也包括作为图像文本符号的媒介,还包含接收主体的观看体验,是一个广义、中观层面的“摄影媒介观”。许多学者注意到了摄影媒介与时间之间的“天作之合”,然而,现有的摄影时间特性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存在一个基本面向的问题——大多数学者受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影响,专注于讨论摄影在“捕捉时间”方面的表现能力,而忽略了摄影表现时间的多样性,思考和视野也往往较为局限。其思考的出发点在于:摄影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能够将事物过去发生的瞬间捕捉到,并将它们永久地保存下来。绝大多数的讨论关注的都是一个聚焦的单点,而非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总体场域。
摄影,作为第一种能“真正”捕捉到时间的媒介技术,如一座桥梁,通过它,人类彷佛“接近”“触碰”“看见”“留存”了时间。然而,摄影的时间特性远不止于“瞬时”这般简单。作为一种复杂多样的现代性的产物,摄影在时间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范畴,即使是最普通的照片,也具有不同层次的时间特性。鉴于此,本文重新审视了摄影与时间之间的复杂关系,超越了“决定性瞬间”这种过于简约和单一的维度,而关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技术、符号文本和社会语境以及感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摄影媒介本身是如何在不同层面上表现时间,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类如何通过媒介技术的变迁,来获取新的时间感知,理解媒介如何融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建构,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这种媒介的时间特性来观照自身,体悟自身之存在。
本文将遍在却又深邃的时间概念,与表现它的媒介,摄影,结合在一起。研究摄影媒介与时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尝试着建立起一个“媒介技术-图像文本符号-观者时间体验”的摄影时间特性研究域。所谓的“摄影的时间特性”,具体是指摄影媒介与时间的关系,也即,时间如何与广义的摄影媒介相勾连。本研究始终遵循的是“传播符号学”分析路线,希望从“传媒学-符号学”这个交叉的路径出发,得出一些与已有的摄影时间研究成果不同的答复。
首先,文章以“摄”与“影”的关联作为思考的出发点,界定了研究的媒介观,即,本文所述的“摄影媒介”究竟指称的是什么。阐明了摄影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媒介,研究了这种媒介最核心的技术——“再现”的变革历程,也即,摄影术的发展。梳理了从摄影从“客观再现”到“自我指称”到“超越”的发展路径,探究摄影如何与其他媒介相区别而定义自身,以及这种演进的过程是如何与时间相关联的。本章将摄影术的发展分为“前摄影术时代:寻找忠实再现的技术(符号尚未出现)”、“摄影术的诞生:符号忠实再现对象(对象先于符号)”、“摄影术的发展:从再现到表现的自觉(对象与符号共存)”、“现当代摄影术:符号创造对象(符号先于对象)”几个阶段,且各阶段互不排斥,揭示了摄影术本体的时间特性。
其次,本文将研究延伸到摄影媒介的其他技术层面,包括与捕捉时间直接相关的快门及后期制作技术等,开始进一步讨论时间与它们是如何勾连在一起的,即“时间如何通过摄影而被空间化”。首先将时间聚焦于微观层面,讨论照相机机身的机械变革以及后期技术对于时间表达的影响,包括“快门速度大小”“拼贴和多重曝光技术”“虚拟上色”等方面;接着将时间放射到中观的“集体时间”层面,研究由于这种媒介而形成的“社群的同时性参与”“仪式化的时间”及“元数据暗含的时间”;最后将时间扩展到宏观的“时代”层面,讨论时间是如何通过摄影这种媒介而建构和影响当代文化的。
再次,本文将关注的目光从媒介技术转移到由其生成的图像文本之上,讨论观看照片的主体如何借由图像,而体验到时间中“过去”“当下”“未来”的三个向度,即“影”与“看”相联系所产生的主体内时间意识。本章以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伊尼斯的“偏倚时间的媒介”和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念作为讨论的出发点,并提出摄影不仅是偏倚时间的媒介,而且当它与特定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时,由于主体意识的功能,能造成在时间上偏向“过去感”“现在感”“未来感”三种效果,因此它是向生而死的“时间交汇点”而不只是时间的切片。首先,讨论摄影是如何与“记忆”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为何能让主体“朝向过去”;接着,研究当“情感”与“欲望”跟摄影相交共生时,何以让主体“着眼于当下”;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