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黑龙江广播剧
有声传播
媒介技术
传播特征
摘要:
我们身处在一个视觉偏向的时代,视觉符号产品更新不断,视觉和听觉之间产生显著偏倚,因而当下对于视听平衡的呼声越发响亮。耳朵作为一种“文化的器官”,在当前媒介格局和传播环境复杂化的情况下,成为了连接过去、聆听当下、启发未来的桥梁,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正悄然拥抱有声传播市场,声音符号的可塑性、可承载性、陪伴性等正带给听众越来越多的惊喜。广播媒介作为唯一一种仅能以声音进行传播的媒介,是传递听觉文化、践行有声传播的典型代表。从传统媒体时代迈向新媒体时代,移动音频开始成为了受众的心头好,其中更有网络广播剧作为强劲门类,占据各大音频APP菜单。然而,在发展态势兴起之余固然也存在一些绊脚石。若要回顾过去并取经从前,重回上世纪传统媒体时代,结合研究的地域接近性,“黑龙江现象”这一个由广播剧繁荣现象带来的耀眼成绩使人注目。因此,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着重以20世纪80至90年代黑龙江广播剧的繁荣发展作为借鉴的榜样,视作一次重要的回溯。在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文艺创作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内容创作尝试看似有“过时”之嫌,但实则大有相通之处。本文首先就20世纪80至90年代的黑龙江广播剧发展进行多维度的史实了解。其次用史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传播学的视角探究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黑龙江广播剧的传播特征及存在问题。就其在传播意识来看,充分发挥传播者与传播组织的战略作用。就传播内容来看,注重因时而动,紧扣源自生活的时代精神贴近听众。就传播媒介技术运用来看,主动把握技术进步带来传播效果创新,以技术为本带动创新。就传播环境来看,以政策支持和社会互动共同助力。虽然在此过程中存在如传播目的偏离、电视媒介冲击困境以及传播内容动摇的问题,但20世纪80至90年代的“黑龙江现象”仍为当下广播剧创作乃至有声传播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运用符合受众使用习惯的传播方式,以区别以往的媒介技术优势为基础,能让当下的有声传播更有可为、有可听,为振兴黑龙江广播剧乃至东北的有声传播提供启发,重回往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