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生物学
动物福利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受到重视。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针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提出了选题及设计实施建议,其中包括“动物福利”模块。动物福利是指人类在利用动物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地将对动物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动物福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生。然而,我国动物福利教育起步较晚,动物福利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意识薄弱。因此,通过开发并实施高中生物学“动物福利”校本课程,以期加深学生对动物福利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关注动物福利议题,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研究可划分为准备、设计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动物福利教育的研究进展,界定“校本课程开发”“动物福利”的概念,总结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其次,基于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展开校本课程开发,对校本课程实施学校济南市S中学的内外部环境和学生需求进行分析,为课程开发提供现实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学校办学理念、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方面进行课程目标设计,并开发了7个章节18个课时的课程内容,内容涉及动物福利概述、伴侣动物福利、野生动物福利、动物园动物福利、农场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福利、动物福利立法。再次,在得到高校专家、课程实施所在学校的领导和生物组教师的认可后,以高中生物学选修课的方式开展一学期的课程实施,并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纸笔测验等形式对课程本身和学生学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校本课程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动物福利”校本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学生对动物福利的兴趣有所提升;学生基本掌握了动物福利的相关知识。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此课程是否实现了课程目标并形成研究结论,反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反思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修改和优化本校本课程。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动物福利”校本课程丰富了S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体系;“动物福利”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动物福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本研究开发的“动物福利”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对其他同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