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痤疮丙酸杆菌
16S rRNA
动物模型
郭霍定律
摘要: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atal bacteria granuloma after truma,FBGT)是一种病程短、致死率高的新疾病,21世纪前还未被皮肤病学界所认识,直至1996年才由西京医院皮肤科发现并命名。
多个病人的皮损行透射电镜检查,发现炎细胞内外存在类似短杆菌,将患者皮损组织行多次严格的细菌培养,发现致病菌为一种革兰阳性厌氧短杆菌,细菌生化鉴定支持本致病菌为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a aches, ***)或放线菌,而API系统鉴定为***,并且根据该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挽救了一例患者。
1.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致病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通常认为***是一种皮肤的常驻菌群,其致病力很低,但在FBGT中可以引起患者死亡,这一点和已知***特性不符合,随之出现一个问题,从FBGT皮损中分离出来的致病菌是否确实是***?虽然API系统鉴定为***,但该致病菌生化鉴定难以确定其种属,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分类。
现代微生物学提出的多相分类(polyphasic taxonomy),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包含表型、基因、系统发育等信息,是研究细菌分类的最有效手
段,其中,165 rRNA序列测定可以判定系统发育信息,适用于细
菌的各级分类[5],而DNA一DNA杂交可以确定DNA同源性,是确定
正确分类地位的重要方法〔6]。同样,这些方法也可以用来对未知细
菌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
我们对于FBGT皮损中分离出的致病菌进行165 rRNA序列测
定,并将测序结果在Genebank中进行 Blast分析,与国外报道的P.
aeneS16S rRNA序列同源性达到99.9%,确认其为***。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无误,我们又进一步委托中国科学院微生
物所将该致病菌和***标准株进行DNA一DNA杂交,结果显
示两者DNA同源性)70%,可以确定两者为同一种细菌。
上述实验证实FBGT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致病菌为***。
2.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动物模型初步构建
FBGT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探索其治
疗措施离不开动物模型的支持,因此构建本病动物模型成为深入
研究本病的关键。
构建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成功标准,国际上公认的是郭霍定律Iv]
(K0ch’ 5 Postulates),其基本内容是:1.微生物只存在于患病的动
物体内,在健康动物体内不存在;2.微生物必须从动物体内分离培养
出来;3.接种纯培养微生物到健康动物体内可以致病;4.注射微生
物后动物出现病变,再一次分离培养出原来致病菌。
根据预实验结果,我们选择家兔进行研究。
采取的实验方法主要是:首先利用皮质激素制造家兔的免疫
抑制状态,然后将纯培养的对数生长期致病菌及***标准
株配制成细菌悬液,注射入家兔皮内,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及实
验动物的全身情况。将注射部位出现的皮损分别行组织病理、电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镜检查及细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细菌行API鉴定及165 rRNA
序列分析,并根据临床资料选择不同类药物进行药敏试验;部分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动物及时行MRI检查,并取其脑组织进行组
织病理、电镜检查及细菌培养。
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家兔注射部位出现红斑,注射低浓度(1
x106/mL)细菌的红斑数日内消失,而注射高浓度(9 xlo勺mL)
细菌导致的红斑则持续时间较长,部分发展为脓肿,可以从皮内
脓肿中再一次分离培养出革兰阳性短杆菌;两组共5只家兔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单侧眼球突出或下肢瘫痪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