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寄生蠕虫
种群和群落
蝙蝠
西伯利亚多房棘球绦虫
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
摘要: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 1河南省蝙蝠消化道寄生蠕虫: 从2005年4月至2007年2月对河南省蝙蝠进行野外调查,采集13个产地454只蝙蝠,隶属于3科8属18种,雄性230只,雌性224只。通过蝙蝠的解剖,发现蝙蝠消化道内感染的蠕虫有吸虫、绦虫和线虫。其中吸虫13种,隶属于3科6属,梨形肠前腺吸虫和微棘刺囊吸虫为我国新纪录;绦虫3种,隶属于1科1属,东北蝙蝠绦虫为我国新记录;线虫3种,隶属于3科3属,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为我国新记录。 吸虫结构描述中,对平睾肠前腺吸虫的腹吸盘开口结构和生殖孔开口位置及中孔属排泄囊的形态进行了重新描述。吸虫的分布和感染方面,朝鲜斜睾吸虫为河南省广泛分布种,平睾肠前腺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的分布范围较为狭窄。吸虫感染率较高的是朝鲜斜睾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分别是24.01%和17.40%;平均感染强度较高的是瓮形肠前腺吸虫、平睾肠前腺吸虫和中孔吸虫未定种,平均强度分别是77.9条、21.7条和14.33条。河南省不同产地中,济源市的蝙蝠感染吸虫的感染率较高,达到70.97%,桐柏县和新县分别为45.00%和45.71%。5种吸虫的11条ITS序列分析表明,朝鲜斜睾吸虫在不同宿主和不同产地中出现分化。斜睾科和枝腺科的亲缘关系较近。 蝙蝠感染绦虫的数量相对较少,感染率较高的是垦丁蝙蝠绦虫,受感染较高的蝙蝠是马铁菊头蝠。 线虫的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线虫种类较少,本文仅发现3种,但蝙蝠总体感染线虫的感染率较高。分布较为广泛的是齿蝠夜圆线虫和Aonchotheca sp,但感染率最高的是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感染率是33.26%,平均感染强度为7.2条;齿蝠夜圆线虫的感染率是17.40%,平均感染强度为5.1条。在蝙蝠中,受感染较高的普通长翼蝠和马铁菊头蝠,感染率分别是76.67%和71.57%,角菊头蝠和水鼠耳蝠的感染率也分别达到54.55%和43.48%。在采集的13个产地中,蝙蝠感染线虫的感染率超过50%的分别是济源市、商城县、桐柏县、新县、光山县和卢氏县。 河南省济源市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种群和群落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感染寄生蠕虫的感染率达到91.27%,平均感染强度为17.82条。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是1.15,均匀度指数0.72。6种蠕虫中,中孔吸虫未定种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为优势种,朝鲜斜睾吸虫为次优势种。感染朝鲜斜睾吸虫、中孔吸虫未定种、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的感染率分别是36.51%、62.70%和64.29%,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5.15条、14.33条和6.73条。寄生蠕虫群落的季节变化中,秋季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夏季最低;平均强度和平均密度也是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朝鲜斜睾吸虫、中孔吸虫未定种和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的种群动态也被分析,同时比较了不同越冬时间同一种群马铁菊头蝠寄生蠕虫群落的结构和不同种群相同越冬时间马铁菊头蝠寄生蠕虫群落的结构。 2西伯利亚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sibilicensis)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p.)棘球蚴的生物学观察 泡状棘球蚴在小白鼠体内发育的结果显示,西伯利亚棘球绦虫在宿主组织中主要以胚细胞团的形式侵染宿主组织,宿主组织包围胚细胞团形成雏囊,原头节在雏囊的内部由胚细胞团分化形成,囊泡内壁没有胚细胞层结构。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在宿主组织中主要以具胚细胞层的囊泡向外增生形成新的囊泡,囊泡的内壁有一胚细胞层,原头节由胚细胞层分化形成。同时,两型泡状棘球蚴原头节的大小及顶突钩的数目和大小也进行了比较。泡状棘球蚴的ITS序列分析显示,同一型泡状棘球蚴的ITS序列有2种序列存在,序列复杂多变。西伯利亚多房棘球蚴和苏俄的多房棘球蚴之间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