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费尔克劳夫三维模式
香港回归20周年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一种分析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不同于传统的话语分析方法,它不仅关注语言表面的特征和意义,更侧重对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是对发生的事经过一系列语言筛选和过滤之后的表述。作为大众语篇其思想观念、内容主旨不可避免的受新闻所处的社会背景及新闻报道者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暗含媒体对相关新闻报道的观点和立场。本研究从《中国日报》和《卫报》选取38篇香港回归20周年相关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对语篇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英两大新闻媒体如何运用语言来传达意识形态并进一步解释产生意识形态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在文本分析层面,主要从词汇选择和及物性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语言层面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主要通过对消息来源与转述模式的分析,阐释其对新闻语篇的生成和理解的影响;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新闻机构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对文本层面和话语实践层面语言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原因进行解释,从而进一步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英媒体在报道中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阐明各自立场。在文本层面,《中国日报》更多的选择褒义词汇而《卫报》倾向于选取消极和具有偏见的词汇。六种及物性过程在两大媒体中都有体现,但是在分布比例和具体实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中国日报》更多采用物质过程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发展一直以来的帮助,而《卫报》更多选择心理过程来表达对相关事件的消极立场。在话语实践层面,准确消息来源在《中国日报》所占比例超过《卫报》,《中国日报》更多选取直接转述模式而《卫报》更多采用间接转述模式,说明《中国日报》较《卫报》来说更具有可靠性。通过文本层面和话语实践层面的语言选择可以发现两大报刊所传递出的意识形态是有差异的。《中国日报》重点强调现阶段香港的安定繁荣以及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该事件持积极立场。《卫报》是英国主流媒体,服务于英国国家利益,其运用不客观的语言有意渲染当今中国发展对于其他国家构成的威胁,表现出对20年间香港发展的不认同。在社会实践层面,研究发现,新闻机构背景和社会背景是影响两大媒体语言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在新闻机构背景的研究中,主要从新闻的本质、新闻机构与国家政府的关系以及新闻机构与读者关系进行论述;对社会背景的研究中,结合两国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进一步解释意识形态差异背后的社会原因。本研究论证了费尔克劳夫三维话语模式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是对新闻研究视角的有益补充。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对语言自主选择的结果,新闻不仅仅承担着信息传递的角色,还是错综复杂社会团体寻求意义解释权的战场。因此,人们要理性客观的看待新闻报道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批判意识。此外,该研究对于二语教学和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