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报道
框架比较
人民日报
文汇报
摘要:
香港与内地的新闻传播体制一直存在差异,“一国两制”的政治架构为两地的媒介报道提供了丰富的交流与发展空间。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香港和内地两份主流报纸关于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议题的报道进行研究,选取了内地的《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区别于上海《文汇报》)2017年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研究发现,两份报纸的框架共鸣与偏向主要有以下三点:在议题属性分类框架下,《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的相同点是均以政治框架和经济框架为主,不同点是《人民日报》更重政治框架,香港《文汇报》更重视发展框架;在通用属性分类框架下,二者的相同点均趋向弱化社会冲突框架,不同点是《人民日报》在弱化冲突同时,突出治理责任,而香港《文汇报》与议题框架辨识结果共通,仍突出经济影响;在情感属性分类框架下,二者的相同点是各篇文本报道框架情感倾向均较为清晰,不同点是《人民日报》总体以正面宣传框架为主,香港《文汇报》正负面平衡呈现。可见内地与香港主流传媒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多重议题中,运用多种既有共性或有差异的话语策略来应对国家的发展并与进行跨境传媒互动。两份报纸报道通过釆纳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框架,来实现“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统一稳定的报道图景;而又通过分别凸显不同的属性框架,来实现“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多重话语的争辩与平衡。在考察两份报纸在宏观上的框架偏向后,本文从文本结构和语篇修辞两方面来探究两份报纸的报道框架在话语实践上是如何被构造的,以期对报道框架的分析形成良好的具象补充。首先,在文本结构上,二者的相同点是具有精英话语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香港《文汇报》倾向于在文本中通过设置冲突性的行为主体、使用大量的“语言标示符”构建鲜明的二元冲突,而《人民日报》则以展现和谐统一为主;其次,在话语修辞上,二者的共性是在政治、经济议题上多采用隐喻和故事修辞、在文化议题上多采用故事修辞,不同点是在社会议题的修辞上,《人民日报》偏向故事修辞、香港《文汇报》侧重对立修辞。二者在主要事件、行为主体和言语反应的具体语义中通过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对新闻话语的价值进行拓展,通过采纳差异性的修辞策略来完成对新闻报道广度和深度的探索并诠释文本意涵。将内容分析结果与话语分析结果比照可以发现两份报纸在框架识别上的显著异同及逻辑关联,且其分别匹配其框架生产的文本和修辞话语实践。最后,从媒体属性、传播情境和受众特征三个方面对框架的成因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