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香港回归
外交决策
外交谈判
外交调研
小集团思维
摘要:
近年来香港地区的动荡,让人觉得有必要重新回顾香港回归的历程。在中英两国就香港未来安排展开接触的近二十年时间里(1978年-1997年),1982年因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讨论香港前途而显得尤为关键。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对中国的访问结束了双方长达三年多的“互探虚实”阶段,揭开了1982年-1984年中英密集外交谈判的序幕。而从英方内部决策的视角看,在1982年以前,香港问题一直处于最高决策者注意力的边缘(主要由职能部门负责处理),直到1982年7月才引起撒切尔夫人的重视。1982年7月-9月间,撒切尔夫人指示英国外交部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一场全面调研,同时广泛接收各界建议,经过多次讨论,终于在访华前夕形成最终决策,即在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期间采取强硬立场。然而,英方预期的“中方让步”并没有出现,中国领导人的表态甚至比英方想象的还要强硬,双方形成犄角之势。会谈结束后,英方评估了形势,参考了历史经验,清点了相关筹码,随后制定了庞大的“教育计划”,希望说服中方放弃原有立场。可是“教育计划”的实施情况不甚理想,中方反而越来越多地展现出“绕开正式谈判,准备采取单方面措施”的倾向。英方最终意识到己方原先制定的政策目标已经不再可行,无奈之下只得开始考虑作出让步。而在这一过程中,来自香港方面的压力限制了英方调整立场的灵活性,一直促使英方保持原有的强硬立场。根据当前解密的英国外交档案,英方在1982年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强硬,是因为决策层陷入了“小集团思维”。在香港问题上,英国决策层由不超过15人组成,且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外交系统,而英国外交部担心被最高决策者认为“过于软弱”,一直严重误判了中方在香港治权问题上的立场。尽管外交官们曾经成功说服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对“香港主权”的绝对坚持,但他们的做法同时让她过于相信“主权换治权方案”的可行性。撒切尔夫人的其他信息来源出于各种原因,亦没能及时发出警示,直到1982年11月底,英国情报系统才对这一误判进行了首次“纠偏”。中国决策层似乎于1981年12月便已拍板“排除英国管治”,但中方在1982年间主动向英方发出的信号同样出于各种原因,没能很好地产生中方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