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盆地城市
细颗粒污染
大气边界层
物理化学耦合
垂直探测
摘要:
我国严格的大气污染减排措施有效降低了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但目前城市地区季节性的二次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半干旱区盆地城市污染源复杂、扩散能力差,冬季污染问题比平原城市复杂,且污染机理与湿润区有区别。由于盆地主城区的综合垂直探测资料有限,目前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对大气污染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兰州是典型的半干旱区盆地工业城市,污染源多样,扩散条件差,冬季污染较严重且机理复杂,具有区域代表性。针对多尺度气象过程如何影响盆地污染物垂直分布?以及半干旱区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耦合如何调控盆地PM2.5污染程度?的问题,本学位论文利用2020-2022年冬季(1、2和12月)和2021年1月兰州主城区的高分辨率气溶胶与大气边界层综合垂直监测资料、再分析资料,结合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气象过程对气溶胶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污染程度二次生成的差异,揭示了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对半干旱区兰州盆地冬季大气污染的调控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和结论包括:
(1)天气系统稳定时,盆地内水平扩散减弱;局地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结构控制的垂直扩散越弱,近地面污染越重。兰州盆地冬季以PM2.5污染为主。优情形(日均PM2.5浓度≤35μg·m-3)受西北冷空气影响,污染物水平扩散较强。良(35-75μg·m-3)和污染(≥75μg·m-3)情形下盆地上层大气稳定,山谷风环流明显;良情形盆地内部垂直运动强于污染情形。边界层高度高于山顶(630 m)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呈现为优>良>污染。
(2)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气溶胶垂直结果显示,盆地内边界层稳定性增强,逐渐将污染物限制在低层,加重污染,并导致近地面颗粒物浓度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存在非线性响应。1.5 km高度以下优、良和污染情形的消光系数垂直递减率分别为-0.09、-0.20和-0.34 km-2。优情形盆地内气层不稳定,气溶胶垂直分布最均匀。300 m高度以下良情形的垂直混合强于污染情形,气溶胶的垂直分布比污染情形均匀。与优到良相比,良到污染时更少的AOD增量(0.04)却对应着更多的颗粒物浓度增量(35.5μg·m-3)。
(3)光化学反应主导了半干旱区白天的气溶胶二次生成,优和良情形的光化学反应和二次生成强于污染情形。近地面气溶胶化学参数表明,二次气溶胶浓度白天大于夜间,优和良情形的二次转化效率均大于污染情形。良情形白天PM2.5中二次无机气溶胶的占比大于其他情形(43.3%)。光化学产物O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的值呈现优>良>污染的特点。白天时段,二次气溶胶转化效率与O3浓度的正相关性强于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
(4)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耦合对大气污染程度的调控作用显著,其导致良情形二次污染不容忽视,并使得污染情形近地面的一次污染物占比增大。气溶胶理化特性的垂直资料显示,白天的消光系数廓线大于夜间,良情形的昼夜差异最大,尤其是420 m高度处(0.05 km-1)。盆地上层良情形的二次气溶胶浓度白天大于夜间。边界层的物理化学过程调控了大气的污染程度,当边界层不稳定时,前体物可被垂直混合到紫外辐射更强的盆地中上层,使得近地面呈良情形,但促进了光化学和二次生成,加重了二次生成。当边界层极稳定时,污染物被限制在盆地低层,污染加重,而盆地上层的二次生成较弱,近地面受一次排放的黑碳气溶胶的影响较大。
(5)冷池污染期间,受盆地中上层的深厚逆温层的限制,吸收性的黑碳气溶胶集中在盆地低层,其加热低层大气并促进了边界层发展。冷池形成时盆地上空(800-500 h Pa)大气迅速变暖而盆地内气温响应较慢,盆地中上层形成强逆温层并将污染物限制在300 m以下。冷池期间对应上述的污染情形,PM2.5中黑碳的占比大于非冷池期间,这导致气溶胶吸收性增强快于散射性。探空和模拟结果都证明低层的气溶胶加热效应能够促进边界层的发展,并减轻近地面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