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洞穴滴水
水化学
石笋形态
岩溶洞穴
物理化学变化
摘要:
岩溶洞穴次生沉积物已经成为研究岩溶地区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尤其体现在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的研究上。洞穴滴水是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信息交换的纽带,对洞穴滴水的研究有助于对洞穴沉积物的古气候信息进行精确解译。各地的地质、地理气候大环境条件及洞穴内部小环境条件的不同,影响滴水物理化学特性,从而使研究成果中其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存在很大差异。正是由于这些条件的不同,使洞穴沉积物形成条件发生变化,由此形成不同规模和形态特征的洞穴沉积物。本文通过对仙人洞滴水理化性质的观测、石笋形态数据的测量为依据,探讨洞穴滴水理化性质与外界环境的响应程度;同时分析滴水理化性质与石笋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n (1)仙人洞滴水主要来自于地表大气降水,不同滴水点对大气降雨响应快慢变化不同。观测点滴水滴速(滴率)变化与降雨存在三种响应关系:快速响应型、滞后响应型和稳定型。\n (2)洞穴内部观测点的滴水理化学性质,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雨季滴水点滴率快变幅大,旱季滴水点滴率慢变幅小;降雨量的大小、强度及频率的变化,都会引起洞穴滴水点滴率发生改变。雨季洞穴滴水中的PH降低而EC值升高,旱季洞穴滴水的PH升高而EC值降低;仙人洞滴水中的Ca2+、Mg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Ca2+浓度含量在雨季(夏季和秋季)浓度比较的高;在早季(春季和冬季)浓度较低,Mg2+浓度季节差异变化比Ca2+浓度变化波动幅度小;滴水Mg/Ca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周期变化,在旱季Mg/Ca值比雨季Mg/Ca值高,洞穴滴水中的Mg/Ca值与大气降水量之间成负相关性。\n (3)滴水高度与石笋顶部直径的相关性较为显著;滴水高度与石笋腰部直径存在中度相关性;滴水高度同石笋的底部直径存在弱相关性;滴水高度同石笋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当滴水高度超过400cm以上,石笋形态的四个参数与滴水高度之间相关性不是很明显。\n (4)根据所测石笋得数据在分类基础上以两种不同形状(锥形和柱形)的石笋为例得出,锥形石笋的滴水高度远远比柱形石笋的滴水高度低(AVG锥(245.96cm)<<AVG柱(433.85cm))。柱形石笋滴率(78.67~1.28滴/分)比锥形石笋滴率(29.05~0.31滴/分)快。锥形石笋的顶板沉积物比柱形石笋的多。柱形石笋的PH、HCO3-的浓度值比锥形石笋要高。锥形石笋的沉积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或减少,波动变化幅度大;柱形石笋沉积量变化平稳波动幅度小;最后滴水高度的变化与洞穴碳酸盐的沉积变化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n (5)以三个不同滴水高度的滴水点观测,发现滴水点下落高度(距离)的不同与滴水化学性质(PH、HC03’)之间的变化关系不是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