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水铁矿
绿锈
施氏矿物
磷酸盐
硅酸盐
硫酸盐
Mn(II)
吸附
形态
摘要:
铁氧化物(包括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水合氧化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强,并常与P、S、Si和Mn等元素相互赋存。因此,铁氧化物常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影响着相关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同时,在Fe2+氧化或Fe3+水解过程中,环境中常见阴阳离子常对铁氧化物的结晶和生长起调控作用,进而改变产物的矿物学特性和表面反应性。受研究手段和分析技术所限,以往相关研究多关注于针铁矿、赤铁矿和纤铁矿等晶质氧化铁,而对结晶弱、活性更强的亚稳态纳米氧化铁的环境地球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机制却知之甚少。为此,本文以环境中常见的水铁矿、绿锈和施氏矿物等几种常见的亚稳态纳米氧化铁为研究对象,以宏观的溶液化学实验为基础,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如X射线衍射(XRD)、水平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HATR-FTIR)、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基于X射线总散射的配对分布函数(PDF)等系统研究了:水铁矿的结构、形成转化、及其表面物理化学特性;绿锈的形成与转化;硫酸根在施氏矿物中的局域配位环境。主要结果如下:1.阐明了Fe3+水解速率和硅酸盐(Si)浓度对水铁矿形成的影响,以及Mn(II)对水铁矿转化的作用与机制。随Fe3+水解速率的减小,产物由2线水铁矿(2LFh)向6线水铁矿、纤铁矿和针铁矿演化。水解速率越小,生成Fe(III)水解中间形态物质越慢,使产物结构有序度增加。随Si浓度增加,Fe2+氧化产物由针铁矿和纤铁矿,向6线水铁矿和少量弱结晶纤铁矿和针铁矿,继而向2线水铁矿转变。Si在中间相矿物表面的吸附与聚合,这是阻碍产物结晶和生长的主要原因。60 oC时,2LFh在老化过程中逐渐向针铁矿和赤铁矿转化,转化速率随着p H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碱性条件下部分形成的针铁矿转化成赤铁矿。在酸性条件下,低浓度Mn(II)(8 m M)有利于2LFh向针铁矿转化,这可能是由于Mn(II)与水铁矿表面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少量Fe(II),催化诱导针铁矿的形成。24 m M Mn(II)存在时,2LFh的转化受抑制,因为大部分转化位点被大量吸附的Mn(II)占据。2.揭示了不同条件下水铁矿表面对Mn(II)氧化和Mn(III/IV)氧化物形成的影响。无水铁矿时,24 m M Mn(II)在p H 7.5和8.5时氧化产物为水锰矿;p H 8时产物为水锰矿、六方水锰矿与斜方水锰矿的混合相;p H 9时产物为黑锰矿。而存在水铁矿时,p H 6.5-8时Mn(II)氧化主要形成水锰矿,且结晶度随p H的增加逐渐增强;p H 8.5时除了水锰矿之外,还有少量黑锰矿形成;p H 9时产物为黑锰矿和碱性水钠锰矿混合相。24 m M Mn(II)在室温、p H 9持续通O2氧化,无水铁矿时产物为黑锰矿和碱性水钠锰矿混合相,存在水铁矿时产物为碱性水钠锰矿纯相。这些结果表明水铁矿表面显著地促进了水锰矿在更低p H条件下的形成(p H≤7),和Mn(II)氧化及高价锰氧化物的形成,如水钠锰矿。3.通过与针铁矿和赤铁矿对比,研究了弱晶质水铁矿表面对磷酸盐(P)的吸附-解吸特性与机制。三种矿物P吸附动力学过程均包括起始快速反应和随后的慢速反应,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水铁矿表现出更高的P吸附量和OH-释放量,更快的慢速反应阶段和额外的P扩散反应阶段。OH-释放动力学表明P吸附过程包含两个步骤:1)P优先与两个Fe-OH21/2+官能团交换,水铁矿和针铁矿均发生在极短的时间,而赤铁矿需要更长的时间;2)P同时与Fe-OH21/2+和Fe-OH1/2-交换,P吸附量和OH-释放量呈线性相关。由于表面不均一性,铁氧化物吸附P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KCl介质中,矿物表面最大吸附量时P的解吸率依次为:水铁矿(8.5%)<针铁矿(10%)<赤铁矿(12.5%)。水铁矿更低的解吸率表明其专性吸附比例更高。另一方面,相比针铁矿和赤铁矿,柠檬酸通过诱导矿物溶解机理促进了更多的P从水铁矿表面解吸。4.探明了结晶尺寸对水铁矿结构和磁性的影响。人工合成了结晶尺寸分别为1.6、2.6、3.4和4.4 nm的水铁矿。系列水铁矿的XRD图谱均可通过Michel模型很好的拟合,且它们的PDF图谱相似,表明水铁矿的长程和中程有序结构不随结晶尺寸变化。XAS分析表明系列水铁矿有相似的局域原子结构,Fe-O和Fe-Fe原子间距相似,但Fe-Fe配位数随结晶尺寸的增加而增加。磁性数据表明,低温条件下(10 K和100K)水铁矿表现反铁磁性特性,带有类似铁磁性的磁矩,而在室温条件下表现为顺磁性。水铁矿磁化率随着结晶尺寸的增加而减小,且最小尺寸水铁矿比其它样品有更高的矫顽力,暗示了对于“无序”的小尺寸水铁矿,其表面结构可能主要控制着磁性的变化。此外,小尺寸水铁矿表现出更少的磁精细分裂和更低的解阻温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