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接触作业空中机器人
变胞机构
自抗扰控制
无源控制
控制分配
摘要: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拓展,正不断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对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可搭载作业装置且能够与环境中物体发生交互的接触作业类型空中机器人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该类空中机器人为研究对象,以旋量代数为理论核心,着重研究空中机器人与作业对象发生接触作业时的力学现象与控制策略,并构建出一款接触作业空中机器人(Physical Interaction Aerial Robot,PIAR)开展实验验证。
针对接触作业类空中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空间中运动作业时面临的稳定性、灵活性、环境共融性等挑战,将运动和作业所在的环境抽象为旋量代数理论中的特殊欧氏群空间(Special Euclidean Space,SE(3)),并在SE(3)下定义机器人运动作业时的物理量。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到机械、力学、控制、计算机、通信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相关研究理论均以SE(3)下的李群、李代数及有关对偶、射影空间的数学理论为基础。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1)针对空中机器人作业时缺少运动模式动态切换机制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面对称布局倾转多旋翼式空中机器人构型。以变胞机构理论为支撑,将常规多旋翼的圆周阵列式对称结构改进为面对称结构,通过在驱动机构上增加运动副将多旋翼平台由常规的欠驱动方式改变为过驱动,以实现机器人空间运动模式的切换;同时,设计了可重构控制分配方法,通过对控制力旋量的再分配实现空间运动模式在欠驱动与过驱动之间的转换。
2)针对PIAR运动模型不够精确的问题,提出基于端口-哈密尔顿框架(Port-Hamiltonian Framework,PHF)的空中机器人建模方法,将整个机体与环境视为SE(3)空间中的实体,并用旋量表示机体和环境的相关物理量。通过PHF方法,一个哈密尔顿系统的运动与力学表现统一为能量消耗,将传统理论下的空间平移与转动统一为有限螺旋位移,且空间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及力/力矩均以旋量描述,为后续的控制器设计奠定全新的数理基础。
3)针对运动模式转换的变胞特性和内外多扰动因素对PIAR运动控制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力旋量观测器的自抗扰控制器(Wrench Observer based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WO-ADRC)。该控制器将环境中多种因素扰动视为一个“总扰动”,采用六通道并行结构,并增加力旋量观测器对物理接触阶段进行观测以获得接触产生的力旋量,从而改变控制器参数和控制分配矩阵参数,以提高PIAR在自由飞行、物理接触及过渡阶段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再通过串级控制结构,分别对刚体位形和速度旋量进行控制,降低控制器参数数量和整定难度;仿真模拟的多个实验任务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与抗扰性。
4)为进一步深化基于PHF的动力学模型在空间运动作业下精确表示,弥补WO-ADRC控制器参数整定复杂的缺点,提出一种能量守恒约束的无源性控制方法(Energy Balanced Passivity-Based Control,EB-PBC),将控制器的输入输出物理量以能量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出相应的能量守恒无源控制器;然后通过自由飞行和物理接触阶段下的多种实验任务仿真,验证所设计无源控制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证明EB-PBC能有效提升WO-ADRC控制器的性能。
5)设计实现了PIAR物理样机,并开展针对PIAR机体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的整体验证。在控制系统硬件结构上,PIAR采用Pixhawk+Xavier组合;在控制软件实现上,对Pixhawk上搭载的PX4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传感数据采集和状态估计,同时对Xavier上搭载的ROS软件框架进行控制器算法、控制分配等功能的开发。物理实验包括:地面刀具实验、环绕飞行实验、悬停变姿态、树木切割实验等多个科目,验证了PIAR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