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景观构架
佛道建筑
空间分布
景观地位
土家族地区
摘要:
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和湘鄂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给宜昌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论文是在课题组对明清时期寺观祠庙的分布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地区的佛道建筑分布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进行探讨,从而得出明清宜昌地区佛道建筑分布与景观地位的变迁。本文以明清宜昌府中东湖县、归州、巴东县和鹤峰州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建置沿革、地理环境、经济社会、人口分布情况进行了细致梳理,然后对明清时期宜昌府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为分析佛道建筑分布与景观地位变迁提供基础支撑。其次对移民运动前后和改土归流前后,汉族地区佛道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东湖县、归州和巴东县佛道建筑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移民运动影响了佛教建筑的建设与分布,而湘鄂西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则影响了道教建筑的建设与分布。在此过程中,佛道建筑景观地位也有所变化,移民时期佛教建筑景观地位高于道教建筑,但低于行政、文教、官祀建筑,而到了改土归流时期,情况则正好相反,最终道教建筑景观地位低于行政、文教建筑,与官方祠庙地位相当,并且高于佛教建筑。再次对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地区佛道建筑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聚居区内佛道建筑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土司时期佛道空间受到土司管控,佛道建筑分布体现自身的权威性和正当性;在改土归流后,民间力量积极介入佛道建筑建设,新的佛道建筑分布与人口分布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道教建筑景观地位发生了变化,土司时期,道教建筑景观地位仅次于土司衙署,与文教建筑持平,而改土归流后,道教建筑景观地位被削弱,最终低于行政、文教、祭祀建筑,与佛教建筑景观地位相当。通过对明清时期宜昌府地区佛道教建筑的提取与研究,探讨宜昌府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等级聚落的建筑系统的要素、层级、结构及其与佛教、道教建筑元素的调适与协同,考察佛教、道教建筑在人口迁徙、改土归流等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分布及景观地位变迁。最终为中国传统建设景观提供更为细致可靠的描述,提供合理的背景知识,形成对中国传统景观更加贴切、合理的认识,为愿意呈现型保护提供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