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农村老年群体
闲暇生活
社会变迁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的乡土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日益现代化的特点。随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农村留守老人日益增多,他们的闲暇生活状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当前,鄂西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随时代发展产生了巨大变迁,折射出乡村社会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的物质条件匮乏,广大农民生活还较为贫困,日常生活主要是以生产劳动为主,他们的闲暇时间少、闲暇活动十分单调,此阶段老年人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劳动贯穿了一生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往往呈现出比较压抑的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随着生计方式的变迁,农民的生活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空闲时间逐渐增多,闲暇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同时电视等媒体的介入,使得农村老年群体接触更多外界信息和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休闲娱乐方式增多,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有了较大转变。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大型企业开始在农村兴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现代化,互联网普及农村,使得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开始使用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网络与他人建立联系,也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关注社会时事,他们思想观念更加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发展,农村老年群体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闲暇活动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的精神面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与文化不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文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限制了人们思想解放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作为农村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农民休闲生活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今农村老年群体闲暇时间多,但闲暇生活质量低下,精神状态较为空虚,文化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较不健全、相关闲暇活动组织建设力度不够、农村老年群体休闲意识淡薄、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为低下,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社会休闲生活的发展和乡村整体精神面貌的改善。因此,政府层面应当引起重视,更加关注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合理引导农村文化建设,从制度层面、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给予农村老年群体休闲文化更多支持和引领,从而满足农村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改善乡村精神文化面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