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川汉路
铁路遗址
遗产活化
黄家场火车站
摘要:
宜昌市黄花镇被誉为夷陵区“北大门”,拥有较多旅游资源,挖掘其特有的空间特色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提升环境质量和改善民生。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黄花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多元的环境要素对它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保护中特色缺失导致文化特征与物质空间分离。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物质空间载体在历史的长河虽已衰败、消逝,但是与物质空间载体所对应的文化现象仍然可以“重生”。本文以正在建设“文博小镇”的宜昌市黄花镇内的川汉路作为研究对象,将街道作为联系纽带,总结现代生活与文化空间的“共生”冲突,研究其属性并调查保护更新需求,探讨资源型小城镇文化空间保护与更新的方法策略。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梳理相关设计理论,阐述城镇发展过程中文化遗址空间与现代生活的“共生”价值,以及遗产保护与活化对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触媒效应”即城镇建设的有效手段,为后文分析宜昌市黄花镇川汉路的现状及问题的优化处理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挖掘川汉铁路宜昌段遗址的历史信息,介绍宜昌市黄花镇川汉路的概况,以此阐述川汉路作为黄花镇主街道的重要改造价值,同时该火车站作为街道的重要遗址要素而起到的点睛作用,为后文的设计策略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分析了黄花镇川汉路的景观现状,分析总结出川汉路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以上章节的分析与总结,提出川汉路景观的提升策略,以此重塑川汉路风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需要不断地坚持,面临的问题也将是更加多元和复杂的,通过对黄花镇川汉路文态空间展开综合性研究,得出具体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文化空间的保护研究提供帮助,使街道未来发生良性循环,集商业、文化、生态于一体发展。期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和居民的兴趣,重视历史文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保证黄花镇的动态性和整体性,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