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死亡率
趋势
摘要:
目的分析2015—2020年宜昌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水平、构成比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15—2020年宜昌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季节、性别、年龄和地区的宜昌居民慢性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以及死亡构成比等。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0.0软件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其95%CI。结果2020年宜昌市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399.20/10万,2015—2020年间,宜昌市居民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3.42%,P<0.05);城市(APC=-3.52%,P<0.05)和女性(APC=-4.23%,P<0.05)标化死亡率下降较快;大部分年龄组(40岁、70岁组除外)慢性病死亡率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APC=-12.31%∽-3.13%,P<0.05);第二、四季度慢性病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APC=-3.83%、-4.02%,P<0.05)。城市和女性居民慢性病死亡构成比呈缓慢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0.39%、-0.54%,P<0.05)。2020年传染病疫情爆发后,第一季度粗死亡率,从过去5年的上升趋势(APC=3.71%,P<0.05)转变为无统计学意义,并低于其它所有年度;慢性病死亡在来院途中、养老服务机构的构成比,从过去的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转变为呈下降趋势(APC=-14.65%,P<0.05)、上升趋势(APC=8.03%,P<0.05)。结论2015—2020年宜昌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城市和女性死亡构成比下降,传染病疫情阶段性改变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时间趋势、局部影响了居民临终地点的选择。建议落实慢性病全人群防控策略,重点关注农村、男性居民,全面落实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加强医防协同,优化慢性病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