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滨水景观因子
IPA分析法
滨水景观
优化策略
宜昌
摘要:
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等政策的出台,城市滨水区的重构优化开始成为长江沿线城市建设的着力点。长江沿线滨水区作为长江沿线城市的带状性公共空间,逐步摆脱了原有工业,航运的配套附属功能,开始显现出多元复合的服务功能。城市滨水景观的相关理论也在日益成熟,但主要以传统调研或总结经验归纳案例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定量分析。与此同时,在滨水更新的实践中,相继出现了开发建设盲目、忽略使用者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对现有的景观更新提出准确且针对性的意见。因此,通过研究滨水景观因子在滨水景观空间中的合理建设与更新,对优化滨水空间结构与布局,促进城市区域空间协调建设,建设市民满意的城市滨水景观,提升城市风貌与活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着眼于宜昌市长江沿岸滨水景观,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提炼滨水景观指标,通过提炼的滨水景观指标发放问卷进行感知评价并对滨水景观因子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首先以IPA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分析得出滨水景观因子可以分为功能、美学、自然和文化四大类;其次利用IPA评价法对宜昌市长江沿岸滨水景观进行重要性、满意度评价,从大的层面分析宜昌市长江沿岸滨水景观建设现状,根据数据分析滨水景观可以分为使用功能、景观美学、生态自然和文化感知四大类。重要性和满意度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使用功能、景观美学和生态自然三类景观对滨水景观满意度的贡献率较为明显,受到人们偏爱,是滨水景观建设的重点。通过重要性感知评价,可知游客对使用功能和景观美学较为偏爱;对文化感知的敏感度较低。满意度感知评价的结果显示滨水景观因子得分均值在3.44~3.83之间,均低于“满意”(4分))水平,表明滨水景观的观赏体验并未达到游客的期望,有一定提升、改善的空间。从IPA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流畅通达的内部交通、丰富合理的空间功能、安全人性化的设计、多样的游憩活动、完善的基础设施、独特的景观节点、独特的景观夜景、清洁的水体、多样生态亲水的驳岸、植物景观、特色丰富的公共活动等景观因子具有较强吸引力,是滨水景观更新中重点关注对象。便捷可达的外部交通、特色的景观小品、生态的滨水空间、场所历史感、记忆感等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但较容易获得较高满意度,应继续保持。丰富合理的空间功能、安全人性化的设计、多样的游憩活动、独特的景观夜景、多样生态亲水的驳岸是滨水景观建设中亟需改进的短板。适宜的空间尺度,和谐丰富的铺装,协调的园内建筑风貌,科普教育氛围营造的使用者敏感度较低,不做重点考虑。其次,通过对宜昌市长江沿岸滨水景观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使用功能,景观美学,自然生态和文化感知因子在长江沿岸滨水景观中应用的成功经验是,通过腾退滨江沙场等各类企业,改善了水质,同时也通过内部建成了相对贯通可达的慢行道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了人们对滨水空间的基础功能的使用。打造滨水节点时,通过保留历史建筑、更新工业遗址、再造城市地标三种方式,并结合各段植物空间的塑造,建设了滨水区各段的特色景观节点。建成后通过组织各类丰富的城市公共活动,提升了滨水景观空间的活力。宜昌市滨水景观空间中滨水景观因子建设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空间功能相对单一、安全人性化的设计不足、日常游憩活动类型相对单一、景观夜景建设不足、驳岸空间缺乏开发建设。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最后确立了宜昌市长江沿岸滨水景观更新以完善滨水景观功能,保留城市文化特色为前提,并从使用功能,景观美学,生态自然和文化感知四个维度分别阐述了其在宜昌市滨水景观建设中更新与提升的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宜昌市长江沿线城区段滨水景观的质量,营造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风貌改善和城市区域活力的提升,为以后宜昌市城区长江沿岸滨水景观的建设和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